遠程醫療“爆發”增長 基礎設施仍待完善
摘要: 新華網11月2日電(王坤朔)“互聯網+”概念的火熱延伸到醫療領域,帶來了遠程醫療的迅速發展。在10月31日—11月1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遠程醫療
新華網11月2日電(王坤朔)“互聯網+”概念的火熱延伸到醫療領域,帶來了遠程醫療的迅速發展。在10月31日—11月1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遠程醫療峰會”上,與會嘉賓表示,遠程醫療在今年以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醫患雙方對于遠程醫療觀念的更新,遠程醫療將迎來更加快速和深入的發展。
“第二屆中國國際遠程醫療峰會”現場。新華網 楊锘 攝。
據了解,此次“第二屆中國國際遠程醫療峰會”是在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美國遠程醫療協會(ATA)、天津市遠程醫療協會(TTA)共同主辦。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曹秀榮、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會長黃正明、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威、天津市遠程醫療協會會長馮雪、美國遠程醫療協相關嘉賓出席會議并致辭演講。
遠程醫療助力醫療資源下沉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距大,醫療資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偏遠貧困看病難,難以接近優質醫療資源。曹秀榮表示,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均衡分布是當前醫改的重點和難點工作,分級診療、醫生多點執業以及醫保政策的改革,都是為了配合解決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問題。“當下醫改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決邊遠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遠程醫療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出路。”曹秀榮說。
天津市遠程醫療協會會長馮雪在會議現場發言。新華網 楊锘 攝。
美國遠程醫療協會是全球遠程醫療領域最大的NGO組織,其首席執行官喬納森·林科斯表示,遠程醫療為患者提供了最大的便捷性,讓患者能更快的同醫生接觸,減少了時間、經濟成本,擴大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國家也為遠程醫療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導意見。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出臺了《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指出依托信息化技術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解決基層和邊遠地區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國家層面上確立了遠程醫療在合理分配醫療資源上的地位和作用。
馮雪表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均GDP的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于健康管理的需求大增,“我國醫療環境與國家政策高度相關,有了政策的支持,以及龐大的市場需求,都將促進遠程醫療的迅速發展。”
基礎設施、醫患理念滯后成發展瓶頸
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以及人們對遠程醫療理念的保守,是目前限制遠程醫療推廣普及的瓶頸。
雖然計算機、互聯網、醫療設備等方面的進步為遠程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但在很多偏遠地區,醫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整體的信息流平臺沒有被打通,存在相對的信息孤島,醫院之間沒有聯通,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遠程醫療要進一步發展,首先要依賴技術的進步,然后才是制度的革新,因為有了技術突破才能為制度革新提供依據和路徑。偏遠地區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是要靠政府去牽頭做好帶頭作用,引導民間資本的進入。”馮雪表示。
醫生、患者、管理部門和機構對于遠程醫療的認識也需要更新。“目前很多患者對于實物經濟的價值感比較強,比如吃藥、打針、手術,認為這是在接受醫治,對于醫生的問診、健康咨詢這樣‘看不見’的專業服務價值還不認可,認為不值得花錢;從醫生的角度看,由于‘人命關天’的想法,診治相對比較保守,對新事物的嘗試比較謹慎。因此,醫患雙方對于遠程醫療的認識以及應用動力不足,為其推進帶來了障礙。”馮雪表示,遠程醫療的應用范圍很廣,尤其在慢病管理方面具有優勢。“像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無法根治,只能是控制、注意日常管理,此時互聯網的手段和工具就非常有效,醫患應該認識到這種便捷性。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我相信更多醫生、患者、管理部門都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擁抱互聯網醫療,更多地去應用遠程醫療。”馮雪說。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健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