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張某非法集資詐騙案始末
摘要:以假亂真的騙局遼寧張某非法集資詐騙案始末案情簡介2006年4月,沈陽藥科大學勞動服務公司工人張某從他人手中購得“沈陽昊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并偽造
以假亂真的騙局
遼寧張某非法集資詐騙案始末
案情簡介
2006年4月,沈陽藥科大學勞動服務公司工人張某從他人手中購得“沈陽昊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并偽造沈陽昊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沈陽恒信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沈陽國瑞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的股權轉讓合同,通過發展下線,以開發“沈陽輪胎市場”的名義,采取付給高額市場開發費及利息的方式,在撫順、本溪、沈陽等地向社會進行集資。
2006年8月至10月,張某與新民市物資總公司簽訂協議,約定興建塑料交易中心,但由于土地使用權證書無法取得,張某遂偽造了土地使用權證書,以興建“新民塑料交易中心”為名,用同樣手段繼續進行集資。2006年4月至10月,共向1300余人非法集資5255萬元,僅返還750余萬元,有4500余萬元集資款至案發時尚未返還。
作案手段
1.偽造證件,掩人耳目。張某通過從他人手中購買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營業執照,偽造與其他具備房地產開發資格公司的股權轉讓合同,偽造土地使用權證書等方式,讓自己“搖身一變”具備了相關項目開發資質,為其以項目開發為名實施詐騙活動做好準備。
2.虛構項目,高利誘惑。張某先后以開發“沈陽輪胎市場”和“新民塑料交易中心”的名義進行集資活動,由于有項目又有高額回報,短期內吸引了大批公眾參與。而實際上,“沈陽輪胎市場”是其他開發商在開發,張某用偽造的股權轉讓合同制造合作開發的假象。“新民塑料交易中心”的開發則純屬虛構,開發土地還處于被查封狀態,土地使用權證也是張某偽造的。
3.發展下線,擴大規模。為擴大集資規模,張某先后發展了李某、楊某等5人作為下線,李某、楊某又分別發展了甘某等2人。7名下線共向993人吸收資金3600余萬元,占張某全部集資款的70%左右,可謂“功不可沒”。
案件查處
2006年10月,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此案。2007年9月,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2008年2月,一審法院對張某等人做出判決。張某等人不服提起上訴,2009年7月,法院做出終審判決。
法院認為,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虛構集資用途,以付給高額市場開發費和利息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詐騙集資款數額特別巨大,并造成巨額集資款不能返還,其行為構成了集資詐騙罪。姚某等7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未經批準,面向社會變相吸收公共存款,擾亂金融秩序,其行為均構成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根據生效判決,張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50萬元;姚某等7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案件警示
以項目開發為名的非法集資活動,往往因為有“項目”做幌子,更容易吸引社會公眾的眼球。社會公眾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是要具備基本常識,如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房地產開發必須獲得相關部門頒發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預售房屋還需持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二是要理性分析,實地考察,到工商管理部門了解股權轉讓變更登記情況,警惕“冒名”、“借名”風險。
(選自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編《打擊非法集資典型案例匯編》)
(駐馬店市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整理)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