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存款變保險”有方法
摘要: “存款變保險”屢見不鮮避免“存款變保險”有方法□蘇弼坤 幾天前,市民肖先生反映,家人兩年前在銀行存了一筆錢,最近卻發現當時辦理的并非存款業務
“存款變保險”屢見不鮮
避免“存款變保險”有方法
□蘇弼坤

幾天前,市民肖先生反映,家人兩年前在銀行存了一筆錢,最近卻發現當時辦理的并非存款業務,而是保險業務。當時銀行工作人員說“利息高,還有分紅”,如今存款到期,除了本金外,家人拿到的錢比一般存款的利息還少。
【“被保險”或因對金融知識不了解】
據業內人士介紹,市民在銀行存款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利息獲得收入,而保險的主要目的是應付各種事故的經濟損失。
“儲蓄型保險”是保險公司設計的一種把保險功能和儲蓄功能相結合的險種。現在常見的養老金、教育金等,都是“儲蓄型保險”,它們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還有儲蓄功能。如果在保險期內不出意外,在約定時間,保險公司會返還給保險收益人一筆錢,就好像每年零存一部分保費,到期后保險受益人可連同保費和返還的一筆錢一起取走,這與銀行的零存整取類似,但它的實質功能是以“保障”為主。
“把存款變保險的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那些被忽悠的儲戶大多對金融知識不了解。”一業內人士說,經過媒體宣傳,很多人知道在銀行“工作”的人,可能是保險公司駐派在銀行的。但是更多的人不知道,在銀行柜臺處買到的理財產品也不一定是存款。有些人可能會利用這個“盲點”,讓存款變成保險。
通常情況下,由于有些人對金融知識了解不多,但又對銀行很信任,所以在銀行工作人員的“隱性推銷”下,很容易成為被“忽悠”的對象。
【出現“專業用語”時要注意】
“一般‘被保險’的儲戶,他們到銀行存款時,要么是穿制服的工作人員上前主動搭訕,要么就是在柜臺辦理業務時,被推銷了‘更好’的理財產品。”業內人士說,對于不了解金融知識的普通市民而言,要想避免被“忽悠”,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很重要。
為避免錯誤地將保險產品當作銀行儲蓄或理財產品,市民在儲蓄或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核實工作人員所推薦的產品是否為保險產品。
同時,儲戶可從工作人員進行介紹時所使用的一些特別“專業用語”上去判斷。如果存款時,有銀行工作人員向你介紹“高于銀行同期利息”時,一定要問清楚是儲蓄還是保險。此外,例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類的詞匯,往往為描述保險或基金時使用的名詞。
除此之外,存款結束后,市民在銀行簽署任何單據時,要認真看清楚,分清所簽單據是保險單還是存款單。
“如果市民誤買了保險,要及時與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聯系退保。”業內人士介紹。2014年中國保監會和中國銀監會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通知第三條明確指出,商業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產品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應在合同中約定15個自然日的猶豫期,并在合同中寫明投保人在猶豫期內的權利。這就意味著投保人在收到保險合同的15天內,如不同意保險合同內容,可以提交申請并獲得全額退保。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