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該是增加“有效投資”的指揮棒
摘要:投資這個“角兒”,一是絕對不能少,二是切不可濫用。對“投資”前的“有效”二字,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今年是什么形勢?政府工作報告講得

投資這個“角兒”,一是絕對不能少,二是切不可濫用。對“投資”前的“有效”二字,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今年是什么形勢?政府工作報告講得很清楚: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怎么干?也有路徑——既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就業和收入持續增加,為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又要調整結構,夯實穩增長的基礎。
穩速度與調結構并行,投資這個“角兒”,一是絕對不能少,二是切不可濫用。政府工作報告在“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的整體部署中,非常明確的是“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這就劃出了增加投資的新路數:大方向是公共產品,大原則是“有效”。
在“投資”前面加上“有效”兩個字,還圈在“公共產品”上,說明決策層是極為清醒的。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投資見少之下,地方為保GDP,投資沖動的慣性,不是說壓就能壓得住的,因為中國幾十年的高增長,已使一些地方和部門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路徑依賴。
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緊繃,環境污染等等發展中的弊端,與濫投資粗放發展大有關聯。
投資本身是個好東西,全世界多少地區眼巴巴地盼著投資而不得。問題是的關鍵是為什么投、投什么、怎么投、誰來投。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這些方面,要么“正在轉”,要么“正在調”,要么兩者并存。“新”還沒立住,“舊”還未拋棄,“穩”的難度相當大。“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必然是政府的核心重點之一。投資的拉動作用,當下不是可輕可重,而依然是“關鍵性因素”。
一些人嫌GDP的目標增速7%左右定得“低”之時,宏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預期目標雖調低了,但要達致這一目標也絕非輕而易舉:中國經濟盤子已然這么大,外需不給力,消費能穩住增長就不易,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某種程度上還要看投資。
新常態下,投資需求絕不會小。經歷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投資需求旺盛;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改造傳統引擎,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必將要增加研發投入。
無疑,新常態、新任務、新目標,要求增加投資也要新,而新的關鍵就在找準投資的新方向。找得準,投資就有效;找不準,投資就沒效,甚至是負效。區域發展拓展新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開工建設一批綜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等重大項目,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等等,在新常態下都該是真金白銀地加大投資的對象。
新的“投資”,不是過去那種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盲目投資”,而是一定要用來補齊發展短板、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投資”。也許,各地過去對投資拉動的情結過深了,GDP增速一下來,首先想到的就是靠千方百計增加投資保GDP增長不失速。GDP不是增加“有效投資”的指揮棒。對慌慌張張地濫加大投資的沖動,不可不防。萬不可打著保GDP增速的名號,再在那些低效甚至無效項目、過剩產能上耗神耗資。
要擺脫老套路的眼光認識“投資”,不要忘記在投資前面加上“有效”二字,這樣在加大投資時就不會亂、不會濫,在此前提下,用新常態的發展任務要求調度加大的投資,特別是注重在公共產品的投資上下大功夫。英國《金融時報》曾有一篇報道,對中國應該“減少投資”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中國在未來多年仍需持續保持較高投資,但需將投資引導到不同的領域。
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超過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還有臺階要跨。要把有效投資與助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聯系在一起。
特別是與有效形成整個國家創新驅動力量聯系在一起。
2020年,我們要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就要求把投資和與之相配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公共產品有效投資不僅能夠直接增加未來消費,還會為未來消費升級奠定物質和技術基礎,達成“三駕馬車”和諧拉動的愿景。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消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生產、增加物質財富存量的結果,在沒有充分提高產出的情況下,空談提高消費水平,某種程度上是望梅止渴。
不必在舊的思維、老的套路中糾結是否該加大投資問題。迫切需要做到位的是,準確認識投資需求出現的新特征,精準用好投資發力的新指向,更好調適投資方式的新效能。
看得出,宏觀政策在這方面下過一番功夫。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政府層面已經選擇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七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生態環保工程、清潔能源重大工程、糧食和水利重大工程、交通重大工程、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這些工程項目,主要是聚焦中西部鐵路、棚戶區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領域,都是為了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更好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
這些投資方向,都是群眾急需,也是遲早要干的事。在這些領域加大投入,既能補足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又能更好服務百姓,還避免重復建設,為什么不干呢?
“有效”兩字,給各級政府一個警醒:管住舊思維的投資沖動慣性,別再在老套路中打轉,不要嘴上高喊“有效投資”,行動上只取GDP所需。絕不能把低水平建設、重復投資、盲目投資都冠以“公共產品”“有效”的名頭。若如此,不僅壞了“有效投資”名聲,還會阻滯民間投資的進入。
各級政府官員一定對“投資”二字前的“有效”二字有敬畏之心。“有效投資”不可隨心所欲,要按中央的要求,校準靶心,在增加公共產品上多花心思。
一組數據或許能窺見中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需求。以城鎮化為例,有關機構研究說,2015~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的年均增長約為2.3個百分點,由此帶來的城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公共服務等投資需求將達42萬億元。
這都是急迫的補短,是“有效投資”應對準的靶心。
空間這般巨大,資金從何而來?就單憑政府手中那點錢,哪里滿足得了!答案大家都清楚,不可能再以政府投資為主,只能是政府與社會合作。
民間資金不像政府資金那般“任性”,見不到兔子是不會撒鷹的。這就需要認認真真創新投融資體制,比如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大力推行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就為社會資金投入公共領域建設開啟了通道。最關鍵的還是讓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大幅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
未來的投資圖景,應是政府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搭建好投資平臺,以少量政府資金,撬動巨量社會資本深度參與到國家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國是論)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