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現模仿銀行吸收存款的機構
摘要:多地近期連連出現假銀行身影:在江蘇南京,一家出資總額僅500萬元的“農民合作社”,公然違法吸收了近200名居民約2億元存款。在山東、河北、上海等地,“假銀行”“假網銀”帶來的詐騙案件也時有發生。
我國現有近4000家合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負責保管著近120萬億元的居民存款,被認為是居民財富的“保險箱”。然而,多地近期連連出現假銀行身影:在江蘇南京,一家出資總額僅500萬元的“農民合作社”,公然違法吸收了近200名居民約2億元存款。在山東、河北、上海等地,“假銀行”“假網銀”帶來的詐騙案件也時有發生。
沒有任何資質、任何牌照的虛假金融機構,怎么繞過了監管機構、獲得了詐騙暴利?記者多地調查發現,“假銀行”多種詐騙新手法不僅讓投資者防不勝防,蒙受巨大損失,更暴露出監管有名無實、推諉善后責任等諸多“體制性問號”。
距離監管機構僅數百米
江蘇南京市浦口區公安局近日公布的案情顯示,當地一家“假銀行”一手以高息利誘吸收公眾存款,一手以更高的利息放貸賺取差價,騙取的“存款”達到2億元之巨。
國家工商總局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這家“假銀行”的全稱為“南京盟信農村經濟信息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5月2日。在被核準后的1年多時間里,這家原本只被允許“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經濟信息咨詢”、注冊類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咨詢機構,卻通過模仿銀行向居民吸收“存款”,讓近200位“儲戶”受騙上當。
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假銀行”地處南京浦口區的中心區域。工商資料顯示,2013年4月23日,浦口區工商局對其予以核準。其唯一的一處營業部,位于當地一中高檔住宅小區的周邊商鋪中,面積約100平方米,距區政府不到1公里,距離所屬工商所僅一個街區。
目前,該營業部已被公安經偵部門查封。中國人民銀行一位分支行知情人士表示,經調查,一些模仿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的機構,涉嫌蓄意欺騙金融消費者,令普通儲戶難辨真偽。
例如,在“假銀行”裝修精致的營業大廳內,取號機、咨詢臺一應俱全,還仿照商業銀行設有5個內外隔離的辦理柜臺,掛有“創一流品質,建百年盟信”等標語。此外,由于地處近年開發建設力度較大的城區,其周邊還有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江蘇紫金農商銀行等眾多正規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網點,“假銀行”從外觀看幾乎“以假亂真”。
記者查詢工商登記資料還發現,開設“假銀行”可謂低成本、低門檻:其總出資額只有500萬元,登記法人只有一名叫“曾勇”的自然人。“經調查,該機構未按規定獲得央行核發的金融許可證,只在工商注冊,根本不能算是金融機構。”上述監管部門人士說。
監管部門表示難以查處
“假銀行”為何能屢屢得手?記者調查了解到,門檻低、利息高、缺乏監管是各地假金融機構能生存的主要原因。
——門檻低,“咨詢公司”“合作社”屢成假銀行載體。上海一家民間融資中介負責人表示,與發起設立商業銀行的嚴苛條件相比,設立咨詢公司、農村合作社的門檻較低,在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成為引誘金融知識不足儲戶的“捷徑”。
——明顯違規的“貼息存款”,披上外衣公開銷售。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已發文明確,商業銀行不得違反規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檔次。但引誘儲戶至“假銀行”被騙的“貼息存款”,在長三角地區仍十分普遍。上海一家投資咨詢公司就表示,存1萬元可當場給15%的利息。
——“假銀行”無人監管?“多地冒充銀行的是合作社,而不是信用合作社。”中國人民銀行上??偛肯嚓P負責人介紹,按照發起條件,合作社不是金融機構,只需要工商登記;而信用合作社是儲蓄機構,需要銀監部門審批備案。
“但問題在于,一旦合作社設立后,再將經營范圍越界到吸收存款,往往就無人監管。”浙江樂清籍商人陳先生說,自己2014年在某省投資貼息存款受騙,130余萬元面臨血本無歸。事發后,工商部門稱非法吸收存款屬于銀行監管部門管轄,金融監管部門則表示“機構不是我批的,管不了。”
存金融詐騙風險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副院長程金華認為,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明文規定,各級工商部門“負責各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個人以及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等市場主體的登記注冊并監督管理,承擔依法查處取締無照經營的責任。”
法律人士指出,工商部門不僅負責企業的登記注冊,還應按照注冊登記類型監督其合法營業;而金融機構所在地的人民政府金融辦,按照規定也有責任“整頓和維護本地金融秩序”;此外,在銀行的發起設立程序中,獲得金融監管部門的備案批文更是前置條件。
“正規銀行丟存款、假銀行騙存款等近期亂象中,這些備案、注冊、監管顯然還不到位。”程金華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定,“對擅自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非法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予以取締”,是銀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
法律人士提示,投資者要警惕通過高息誘惑,如“貼息存款”等方式的無證金融業務。如果存在疑點,可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熱線咨詢。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了解到,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電話已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開通,金融消費者可撥打“12363”咨詢或投訴。
(據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