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的名義,銘記歷史燭照未來
摘要:2014年12月13日。中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3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在侵
2014年12月13日。中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3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南京全城鳴笛向死難者致哀。12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屋頂上,很多印有“國家公祭”四個字的牌子已經豎起來了;紀念館門口的廣場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幾個大字非常醒目,兩邊分別寫著“遇難者300000”。
以國家名義公祭,借助莊嚴的儀式感,讓國家與人民,對于歷史記憶秉持清醒狀態,避免出現片刻的麻木與忘卻——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在和平年代,聽得到曾經絕望的聲音,在奔跑間隙,看得到腳下累累的危險,哪怕朔風過耳,淚水與生命也不至于淹沒在時間的荒野。
習近平說:“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共識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些年,申請南京大屠殺為世界記憶遺產,發掘并公布日軍侵華新檔案、解禁戰犯筆供,中、英、日三種文字版本的國家公祭網上線等……凡此種種,皆彰顯了中國政府不忘歷史、矢志和平的信念與決心。
公祭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凝結了政府、個人和社會價值與力量的儀軌。
今天,中國為什么需要一場公祭?這個議題可以從三個層面解讀:首先,經濟強大后的中國,需要在精神層面構建更穩固的價值體系。人民的精神訴求,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公祭活動第一次上升至國家層面,不僅強化著國人不忘被欺凌之辱,更是在為整個世界恢復、保存歷史的真相和尊嚴。我們在祭奠慘遭屠殺的罹難同胞,也在祭奠為反抗侵略而壯烈獻身的錚錚英烈。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權的尊重,亦是對曾經鮮活綻放的生命的溫暖慰藉。
其次,公祭活動讓面目模糊的歷史漸次清晰。近年來,日本政壇在右傾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從“慰安婦”問題到“歷史教科書”問題,日本右翼分子動作頻頻,企圖為日本侵略歷史翻案、美化日本侵略歷史。但正如學者所言,“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侵華日軍各級指揮機構當時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記錄為證,有中國幸存者的血淚控訴為證,有《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等國際人士提供的證言和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937年拍攝的電影膠片為證。”真相就是真相,就算被遮蔽在陰霾與脂粉之后,它依然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如果你們都忘記了,我們還能記得嗎?”一位日本友人的這句話,足以警醒全體中國人。
此外,從國際視野來看,以公祭的形勢銘記歷史而燭照未來,是正當而正義的選擇。二戰后,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譬如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自家的國家級公祭——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彰顯情懷與力量,昭示精神與方向的議程。
揚子江水奔流不息,南京城墻肅然沉寂。動靜之間,縱橫之際,是歷史不曾睡去的警醒與痛覺。向深沉的歷史致敬,向奔騰的未來前行。從情感到制度,從民間到政府,在和平與發展的大道上,沿著公祭日閃耀起來的,是我們成熟而強大的中國心。
責任編輯:xd
(原標題:央視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