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貸比口徑調整 三農等6項貸款不再納入
摘要: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消息就正式落地。6月最后一天,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將于今天起,對存貸比計算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消息就正式落地。6月最后一天,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將于今天起,對存貸比計算口徑進行調整。
在分子(貸款)項計算口徑的調整方面,再扣除三項貸款,如支小再貸款所對應的小微企業貸款。此外,此次調整未將同業存單納入分母(存款)項計算中,稍遜于市場預期。
三方面調整
存貸比計算口徑
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主要從三方面進行調整:存貸比計算幣種口徑、分子(貸款)計算口徑、分母(存款)計算口徑。
幣種口徑方面,《通知》稱,目前存貸比監管按照本外幣合計口徑進行考核,調整后將對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
一位國有大行財務管理部經理對證券時報記者解釋,商業銀行繳納的外幣存款準備金率只有5%,而人民幣準備金率約為18%,外幣有更大的信貸投放空間,此次存貸比計算幣種口徑調整后,商業銀行將更有積極性做外幣信貸業務。而且,這一調整本身也符合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對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單獨管理的要求。
分子(貸款)計算口徑的調整方面,此次在扣減支農再貸款、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三農”專項金融債對應貸款,以及村鎮銀行使用主發起行存放資金發放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基礎上,再扣除三項:
一是商業銀行發放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債權人無權要求銀行提前償付的其他各類債券所對應的貸款。
二是支小再貸款所對應的小微企業貸款。
三是商業銀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或外國政府轉貸資金發放的貸款。
銀監會方面稱,上述貸款具有明確穩定的資金來源,無需相應的存款資金進行匹配,因此無必要再計入存貸比分子中。
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表示,將上述第一項從分子中扣除,意在為將來發行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債、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可能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埋下伏筆,這將為商業銀行加大類信貸支持保障房建設等創造條件。
存貸比分母(存款)項中,《通知》要求,在現有計算口徑基礎上,增加銀行對企業、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CD)和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以上存放凈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將CD納入存貸比分母項中最為引起市場關注,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央行正在就商業銀行開展對企業、個人發行CD業務征求各方意見,《通知》將CD納入存貸比分母項也是為了配合相關業務試點出臺,體現了政策前瞻性。
同業存單
未納入分母項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此次調整未將同業存單納入分母項計算中,稍遜于市場預期。“銀行業之前一直關注同業是否會納入存貸比考核中,沒想到這次《通知》沒有提及,可能監管層是想與127號文保持政策一致性。”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說。
不過,光大銀行計劃財務部副總經理周紅紅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同業存單本身就不應放入存貸比分母中,因為它主要在同業間市場流通,而不進入實體經濟,它的存在本身是為了彌補銀行資金流動性,而不像銀行的存貸業務直接面向企業和個人。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將金融創新產品引入存貸比的分子、分母項中,說明監管層順應金融市場的發展,積極應對銀行業資產負債多元化的趨勢,有利于推動利率市場化。
“存貸比計算辦法的調整是制度性的完善,它是流動性管理的主要指標,目前銀行業貸款占資產的比重約為50%,而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信貸投放占比也只有55%左右,這說明單純的存貸款已經不能反映銀行資產負債的實際情況,需要適時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周紅紅補充道。
此外,周紅紅還認為,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的調整不是簡單地擴大銀行流動性,而是突出重點、有針對性的結構調整。“例如將小微企業貸款、‘三農’專項金融債從分子項中扣除,符合定向結構調整、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總體目標。”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也曾表示,加大對小微企業發展、“三農”的支持力度,根本上還需要盤活存量,增加資金的有效供給,對存貸比結構進行順應實際的調整,有助于商業銀行將更多的信貸資源用于支持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