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
摘要: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特約評論員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努力提高創新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努力提高創新能力,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是“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社會生產各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即將過去的“十一五”時期,我國科技發展進入了重要躍升期。有關方面對“十一五”科技發展的全面評估表明,2006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各項戰略任務部署基本到位,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全面啟動實施,部分重點領域初顯跨越式發展態勢,取得了以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干細胞、中國實驗快堆、載人航天飛船、探月衛星、高速鐵路等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青藏鐵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動中,在服務“三農”、抗震救災、重大傳染病防控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中,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格局已基本形成。
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要求相比,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相比,我國經濟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動力還不足,企業持續創新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自主創新政策措施的落實還不到位,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協調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形勢出現的新變化,對我國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從國際發展態勢來看,世界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同時,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重點,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展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支撐地位更加凸顯。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科技競爭的新形勢新挑戰,只有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才能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
從國內發展需求來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盡快改變過多依賴物質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較優勢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長模式,使經濟發展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之路,任務艱巨而緊迫,對科技支撐的要求明顯加大。同時,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盡快突破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的要求十分迫切。
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把科技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部署科技重點任務。“十二五”時期要深入實施科技規劃綱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依靠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提升科技服務于民生的能力,為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軌道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加快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專項。要把重大科技專項作為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著重按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先進制造4個板塊系統部署,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體制,以突破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重大戰略產品、建設重大示范工程為核心任務,加快組織實施,加強整體推進,強化相互支撐,促進協同發展。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以組織實施科技產業化工程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以國家高新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基地,以掌握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為突破口,力爭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電動汽車等產業領域形成核心技術體系,培育一批領先型企業,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加強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加強重大工藝和技術裝備改造,加強技術的系統集成應用,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推廣和應用,著力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促進重點產業振興。加快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創意、動漫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大力提升科技服務于民生的能力,著力突破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難題,切實加快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加快發展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要加強人口健康、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加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突發事件應對等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加強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攻關,增強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
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科技領域深化改革,著力消除影響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加強科技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要繼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的政策與環境保障,加強政府對創新需求的引導和對創新活動的服務,形成更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加快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培養和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批科學家工作室和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培養和引進更多的世界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加強國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強化全社會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科研導向,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熱情,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文化環境。 (新華社北京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