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紅馬甲” 半世情長——記“中國好人”潘永鋒、涂善珍夫妻
摘要:潘永鋒(左二)、涂善珍(左一)夫婦參加志愿活動。從吃百家飯的孤兒,到相濡以沫的夫妻,再到好人隊伍的“領頭雁”,潘永鋒和涂善珍用跨越半個世紀的善行,書寫了一部關于苦難、堅守與溫暖的平民史詩。
記者 劉金霞
九月中旬,天中大地迎來初秋的清涼。在駐馬店的街巷與社區,常常可見73歲的潘永鋒和70歲的涂善珍穿著褪了色的紅馬甲,在不停地奔走于需要幫助的人群之中。慰問環衛工人、看望孤寡老人、調解鄰里矛盾……這樣的畫面,他們已經默默堅持了十多年。從貧瘠的鄉村到城市的社區,這對“中國好人”夫妻用一生的善行,寫就了一段始于苦難、終于奉獻的動人故事。
苦難澆灌 心底盛開向陽花
正陽縣大林鄉,是潘永鋒和涂善珍生命的起點。潘永鋒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靠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涂善珍在10歲時失去父親,母親一人艱難地撫養7個孩子。

潘永鋒、涂善珍夫婦。
貧困沒有壓垮他們,反而讓善意的種子早早生根。潘永鋒從小就是鄉鄰眼中的“熱心腸”:幫老人推磨、跳進水塘救落水少年……
命運的考驗并未停止。潘永鋒在水庫工地上受傷,脊骨錯位,一度癱瘓。醫療條件有限,希望渺茫。這時,涂善珍毅然走到他身邊說:“早聽說你救人的事,人心沒癱,我不怕苦。”她四處尋醫、日夜守護,最終潘永鋒奇跡般地站起來了。“如果沒有她,我可能真的完了。”他滿懷感激地說。
婚后生活依舊清貧,但兩人以勤勞和善良撐起了一個家。涂善珍種地、養豬、養牛,一人扛起家務和農活;潘永鋒勤懇工作,后來進入鄉政府工作。他們共同將四個子女培養成才。
樂于奉獻 紅馬甲暖透鄰里心
子女成家后,老兩口被接到駐馬店市區林棲園小區養老。但他們并沒有閑下來,反而把這里當作新的“戰場”。
當時小區環境雜亂,路面坑坑洼洼。潘永鋒和涂善珍主動牽頭,前后跑了50多趟反映問題,最終促成路面硬化、樓頂修繕。
從那以后,義務打掃、主動助人成了他們的日常。盡管每月養老金只有1000多元,他們卻省吃儉用,20多年來累計捐款超過10萬元幫助他人。
小區居民王天運的女兒患白血病,兒子王亞偉欲輟學打工。老兩口送去2000元錢,并勸王亞偉重回校園。之后,他們持續資助他直到大學畢業。
癱瘓在床的甄香蓮、獨力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姜小好、負債度日的李富強一家……十多年來,他們幫助超過50個家庭、調解糾紛120多起。
潘永鋒常說:“沒有鄉親們的‘百家飯’,就沒有我的今天。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聚沙成塔 善意的星河正在鋪展
兩個紅馬甲的身影逐漸走出小區,邁向更廣闊的天地:環衛工人、福利院兒童、孤寡老人……都成了他們關愛的對象。
食品批發商盧曉斌被他們的善舉所感動,也加入了助人行列。2019年,潘永鋒和涂善珍牽頭成立“驛城區愛心接力好人志愿服務隊”。

潘永鋒(左二)、涂善珍(左一)夫婦參加志愿活動。
如今,服務隊已壯大到近百人,活躍于駐馬店城鄉各個角落,將兩位老人的善意星火,匯聚成一片溫暖的星河。
家中墻上,“中國好人”“河南好人”“道德模范”等榮譽琳瑯滿目。
從吃百家飯的孤兒,到相濡以沫的夫妻,再到好人隊伍的“領頭雁”,潘永鋒和涂善珍用跨越半個世紀的善行,書寫了一部關于苦難、堅守與溫暖的平民史詩。那兩件穿梭于人群中的紅馬甲,一如流動的旗幟,默默傳遞著好人精神的力量。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