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吉林省靖宇縣 將軍最后的抉擇
摘要:工作人員介紹,在最后的激戰前,有幾名偽裝成群眾的偽軍發現了楊靖宇,并勸他投降,楊靖宇平靜卻堅定地說:“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將軍的孫輩分別起名繼光、繼先、繼傳、繼志、繼民,寓意繼承革命傳統,永不忘卻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本報記者 侯皓 王斌 李曉星
1940年2月,長白山的冬天似乎不愿離去,雪落得比往年更兇。英雄的生命,就在不肯退去的凜冬中,一點點凍結。
面對日軍瘋狂的“鐵壁合圍”,楊靖宇將部隊化作滿天星斗,自己卻如明月般吸引著敵人的“追剿”。他率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和警衛旅轉戰濛江的軌跡,在軍事地圖上繪就了一條悲壯的曲線。
三道崴子的雪原上,他最后的足跡深深淺淺,像刻在東北大地上的悲愴音符。“我是中國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當楊靖宇倒下的時候,長白山是否為之顫動?
當報道組來到吉林省靖宇縣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站在曾經的三道崴子那處最后戰斗之地,心潮起伏間,一種很憤懣、很不甘的情緒直抵胸口。
楊靖宇將軍最后時刻想到了什么?沒人知道答案,但通過采訪還原那段歷史,我們可以感知,楊靖宇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工作人員介紹,在最后的激戰前,有幾名偽裝成群眾的偽軍發現了楊靖宇,并勸他投降,楊靖宇平靜卻堅定地說:“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孤身一人、傷病交加、腹內無糧、數日未眠,面對漫山遍野的敵人,堅決戰斗下去,等待他的命運是什么,楊靖宇很清楚。
“老楊本來是可以不死的。”抗聯史研究專家劉賢曾采訪300多位抗聯老戰士和知情人,許多人都這樣說。1939年,楊靖宇雖然被重兵包圍,但也不是走不了、躲不開。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于洋介紹:“當時楊靖宇只要帶部隊北撤至蘇聯境內,就能活下來。”
非是不能,實是不愿。“我們不能走!我們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辦?群眾會怎么想?他們就會對抗日失去希望。”在戰或降、留或走的問題上,楊靖宇的選擇從未有絲毫動搖。
“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足以告慰英靈的是,受楊靖宇精神感召,更多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戰場,東北抗聯將士依然高舉他曾經扛起的抗日大旗,活躍在白山黑水間,直至將日寇徹底趕出東北、趕出中國。
英雄向死,民族新生。許多國人用熾熱的情感表達對楊靖宇的緬懷與敬仰。
將軍的孫輩分別起名繼光、繼先、繼傳、繼志、繼民,寓意繼承革命傳統,永不忘卻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馬繼志說:“爺爺沒有給后人留下任何物質財富,唯有精神財富,我的母親為此立下9個字的家風家訓——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馬繼志兄妹5人,正如家風家訓所言,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發光發熱。
今天的靖宇縣,“楊靖宇”3個字早已成為永恒的坐標。楊靖宇小學的校園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還在回蕩,英雄的故事悄悄種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的情景教室里,抗聯官兵的草鞋與日軍的鋼盔在展柜里對峙,述說著“鋼少氣多”的制勝密碼;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紀念碑前,水果、酒水等祭品擺得滿滿當當,幾個小朋友正把心愛的零食放在上面……
紀念,正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責任編輯: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