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麥春季田間管理措施
□ 馮 輝
立春已過,當前我市大麥陸續進入返青、拔節期,既是大麥肥水需求高峰期也是產量形成關鍵期,大麥苗情田間長勢總體正常,土壤墑情較好,溫度也適應大麥生長。但由于溫度較往年持續偏高、暫時也無有效降水,部分播期偏早、播量較大的田塊已經旺長,同時晚播麥田或播種粗放地塊單株分蘗較少、次生根活力弱,個別地塊病害及草害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加重。當前大麥田間管理的重點是加強分類管理、因地因苗施策,優化群體結構、控旺促弱轉壯,增強大麥抗逆能力,夯實穩產豐產基礎。為此,國家大麥青稞體系、河南省甘薯雜糧體系駐馬店試驗站提出了以下建議。
及時進行早春鎮壓。對于已經旺長或有旺長趨勢的壯苗麥田,在返青至起身期連續進行2次~3次鎮壓,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根系下扎,實現控旺穩壯。對于耕種粗放、坷垃較多、秸稈還田質量差導致土壤不實且冬前未進行鎮壓的麥田,在早春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可避免冷空氣侵入分蘗節附近凍傷麥苗。對于沒有灌溉條件的丘陵旱地麥田,在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促使土壤下層水分向上移動,起到提墑保墑、抗旱防凍的作用。鎮壓要做到“三不壓兩注意”,即土壤過濕和鹽堿澇洼地不壓,有霜凍的麥田不壓,已經拔節的麥田不壓,注意掌握鎮壓力度,注意機械行走速度,確保鎮壓質量和效果。
因地因苗科學運籌調控肥水。因苗因墑科學開展節水灌溉,保證大麥春季正常生長的水分需求。對墑情較差且有可能影響大麥正常返青的麥田,土壤解凍后及時補灌,抗旱保苗,澆水后及時劃鋤,提高地溫,破除板結,保墑防凍。對于麥田整地不勻,土壤蓬松,出現吊腳苗,葉部已有干枯現象,且無分蘗或分蘗少,抗性弱易感染病害。這類苗應及早在返青期澆水追肥,畝追肥尿素8 kg~10kg,沉實土壤,促進苗情轉好。對已經旺長或有旺長趨勢的壯苗麥田,若底墑適宜可將追肥澆水時間推遲至拔節后期,畝追肥尿素6 kg~8kg。早春澆水應選擇日平均溫度5℃以上晴好天氣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進行小水細澆,防止大水漫灌。大麥拔節孕穗期是水分需求量較大時期,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5%時宜采用滴灌、微噴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措施,每次畝灌水量不超過40立方米,抗旱防凍,促進大麥穗部正常發育。
雜草防除要及時。目前大麥田田間調查雜草以禾本科雜草為主,且以早熟禾、多花黑麥草居多。在禾本科雜草達到每平方米1株以上的麥田,每畝可用75%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80g~250g,兌水15升~30升進行噴施;對于多花黑麥草等,可用5%唑啉草酯乳油100ml~120ml,兌水15升~30升噴施。對于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交互生長地塊,可用5%的唑啉草酯乳油80mL與20%的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5mL,加水30kg進行噴霧;也可用異丙隆200g與20%氯氟吡氧乙酸30ml和20%的二甲四氯40g混用,加水均勻噴霧。
監測田間病害蟲害。目前氣溫波動起伏明顯,大麥田易發生紋枯病、條銹病等病害,同時氣溫回升快,降水量少,田間麥蜘蛛、蚜蟲、地下害蟲陸續進入始發期,應加強監測和防控,根據田間病情預測預報,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基數,減緩春季為害。對于條銹病葉率達1%或白粉病率達10%的田塊,應及時用20%三唑酮乳油等藥劑,對病葉及周圍噴霧,以防傳播擴散。對于大麥紋枯病、全蝕病等根部病害,每畝可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g~30g,或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每畝加水50kg噴霧,同時注意將藥液噴施在莖基部。
(作者為國家大麥青稞體系、河南省甘薯雜糧體系駐馬店試驗站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丹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