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春節后 別忽視你的“花花腸子”
通訊員 吳芳芳
王先生今年57歲,平時身體還算硬朗。作為家里的“老大哥”,王先生每年春節都熱衷于張羅豐盛的年夜飯,今年也不例外,外加每天與親朋好友把酒言歡,假期過得愜意極了。
春節后,王先生上廁所時發現,大便上帶著一絲絲鮮紅色的血,他覺得可能是吃得太辣或上火導致的。可接下來的幾天,血絲時不時出現,雖然量不大,也沒有腹痛、腹脹、惡心或嘔吐等其他不適,但他心里還有些忐忑。在家人的催促下,他來到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就診。

在醫院,消化一胃腸內科主任醫師宋紅杰經過詳細問診和查體,發現王先生的腹部雖然有些輕壓痛,但沒有明顯的反跳痛或肌緊張,整體情況還算穩定。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宋紅杰建議他進行腸鏡檢查。腸鏡檢查就是通過肛門插入一根軟管,通過軟管前端的“攝像頭”查看整個大腸的技術。腸鏡進入腸道后,能清晰地觀察整個腸道內壁,小到1-2mm、像小米那么大的東西也能看得見。
腸鏡檢查顯示,結直腸多發息肉不僅結腸內的息肉比之前更多了,直腸部位也出現了腫物,這讓王先生有些憂心。
什么是結直腸多發息肉?
結直腸多發息肉是指結直腸黏膜上出現的突出于腸腔的隆起樣病變,且數量多于一個。通俗講就是大腸里長了一些“肉疙瘩”。息肉較小時,大多無癥狀表現。隨著息肉生長,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含有黏液等癥狀。雖然大多數腸道息肉是良性的,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治療,部分息肉可能會逐漸增大,甚至發生癌變。
哪些息肉容易癌變?
一般將腸道內息肉的性質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炎癥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癌變風險較低。
腫瘤性息肉與癌發生關系密切,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鋸齒狀病變。腺瘤性息肉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并非所有腺瘤都會發生癌變,但絨毛狀腺瘤的癌變風險較高。鋸齒狀病變包括增生性息肉(HP)、無蒂鋸齒狀病變(SSL)和傳統鋸齒狀腺瘤(TSA)。一般HP不具有惡變潛能,而SSL和TSA可通過鋸齒狀途徑癌變。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所有腺瘤性息肉都盡早切除,因為這些息肉有癌變的風險。而像王先生這樣已經發現絨毛狀腺瘤的患者,更需要重視,因為它的癌變概率比普通息肉高很多。
經過詳細的討論,宋紅杰建議王先生行內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這種手術方式不需要開刀,而是通過腸鏡將息肉電切或套扎切除。對于大多數非惡性的息肉來說,這是較為安全、創傷較小的治療方式。
手術當天,王先生在麻醉狀態下接受了手術,結直腸息肉都做了內鏡下完整切除,并將可疑病變的組織送去病理檢查。王先生術后很快清醒,接受了營養支持、補液、止痛和預防感染等對癥治療。
幾天后,他的飲食和大小便也恢復了正常,未再出現便血或其他不適,直腸腫物術后病理仍然提示:絨毛狀-管狀腺瘤沒有癌變的表現,王先生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宋紅杰告訴王先生,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復查。短期內飲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補充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
為防止息肉復發,醫生建議:
增加膳食纖維:多吃全谷類、綠葉蔬菜、水果、堅果,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質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肉、羊肉、香腸、臘肉等,這些食物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
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會影響腸道菌群,增加炎癥風險。
適量運動:每天堅持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有助于降低腸癌風險。
定期體檢:40歲以上,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責任編輯:王冰之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