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丨農民日報關注:孟津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成候鳥越冬天堂
隆冬時節,黃河岸邊蘆荻蕭蕭,河水蕩蕩。河南省洛陽市孟津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度迎來候鳥遷徙高峰期,黑鸛、天鵝、豆雁等候鳥,飛臨這片鳥類越冬的寶地,在綿綿北邙山與滔滔古黃河的擁抱下覓食、飛舞。
打造綠色屏障 生態持續改善
遼闊的黃河夾心灘上,成千上萬只水鳥翻飛于沼澤沙洲,驟然起舞的、啁啾鳴唱的、高翔的,鋪天蓋地,構成一幅幅萬羽競翔、鳥唱水吟的天然生態畫卷。
孟津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黃河中游與下游過渡地帶。近年來,孟津區編制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生態保護性及恢復性規劃實施方案,采取水生植物栽培、水系連通、生態補水、隔離水帶建設等措施,積極開展黃河濕地生態恢復示范區建設,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建成扣馬、黃河橋、白坡等濕地恢復示范區3.1萬多畝。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發展理念,在黃河沿岸構建“一廊三區七園”生態布局,依托山水風光、現代農業等資源優勢,結合黃河生態廊道、濕地綠化、濕地游園等建設,先后建成萬羽洲、鶴鳴湖、黃河橋頭等濕地主題公園,建生態綠廊197.16公里,兩岸綠化率達90%以上,沿黃河兩岸建成生態景觀長廊20多處。
隨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相繼發現三趾鷗、小濱鷸、紅胸黑雁、靴隼雕等鳥類新紀錄13種,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種。除頻繁發現黑鸛、大鴇、灰鶴、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一級候鳥身影外,入冬以來,科研人員還監測到時隔5年再次出現的珍稀鳥類火烈鳥,時隔8年再次驚艷亮相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等。
數九寒天,孟津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候鳥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和覓食地,種類繁多的候鳥成群結隊來到這里,此地已成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
強化生態管控 棲息鳥類驟增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孟津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目前保護區鳥類已增加到32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等1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灰鶴、白琵鷺、大天鵝等58種,鳥類數量最多時達15萬到20萬只。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近年來,保護區不斷發現鳥類“新面孔”。黑雁的到來,刷新了河南省鳥類新紀錄;疣鼻天鵝、火烈鳥、草原雕、鐵嘴沙鸻、紅頸瓣蹼鷸、斑脅田雞、西方秧雞的到來,刷新了洛陽市鳥類新紀錄;黑鸛、黃胸鹀、白琵鷺、鴛鴦等珍稀鳥類均以較大種群出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數量最多時有100多只。
為保護更多的珍稀鳥類“安營扎寨”,該區濕地管理部門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專項資金,實施鳥類重要棲息地建設項目,修復濕地生態,強化濕地功能,吸引鳥類棲息,為開展科普宣傳工作提供新平臺,打造出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新亮點,使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為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隨著濕地自然保護區沿線內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保護區內鳥類種群和數量比往年同期有大幅度增加,豆雁、鸕鶿等水鳥種群最多達數千只。為保護越冬候鳥的安全,濕地保護中心加強巡護監測,采取定點投食和智能監控等措施,并在鳥類聚集地安裝智能廣播設備60多個,全天候宣傳野生保護動物相關法規,聘請多名護鳥員當起“貼身保鏢”,每日定點巡查,拉起警戒線,劃出“保護禁地”,禁止行人進入。當地林業部門沿濕地進行大面積植樹造林,做好鳥類的“免費房東”,確保大批候鳥安然越冬。
如今,黃河岸邊連片的蘆葦蕩中,成群的水鳥會突然從蘆葦叢中拍動著翅膀飛上天際,在落日余暉的映射下,“落霞與‘水鳥’齊飛,河水共長天一色”。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然成為候鳥越冬的天堂。(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