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探索歷史劇全新表達
8根紅柱,3把龍椅,舞臺上一派蒼涼的氣象里,張居正的死訊傳來,關于他的種種回憶開始倒流。12月22日,在首都劇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跨年大戲原創歷史劇《張居正》迎來首演。
改編自小說
9易其稿凸顯改革精神
話劇《張居正》由著名作家熊召政擔任編劇,馮遠征、閆銳共同執導,馮遠征領銜飾演張居正,追溯起來,它的醞釀已有18年之久。2005年,熊召政親自操刀,將自己的小說《張居正》改編為電視劇,馮遠征在劇中飾演馮保,熊召政的筆力著實令他欽佩。那一次相識合作,他們約定10年后在人藝舞臺上演出《司馬遷》。后來,馮遠征有些調侃地對熊召政提起“大作家都要在人藝留3部戲”,于是,《張居正》再次回到視線之內。
“《張居正》不是小說的縮減版或者片段展示,也與之前的電視劇不同。這么多年過去,我們需要重新解讀梳理這部作品,找到今天的人們看待張居正的態度。”馮遠征說。
4年間,熊召政9次易稿,“前4個版本一直都沒有完全跳出小說的框架,直到第5稿,我們終于看到了熊召政老師在思路上的轉變,他能擺脫自己從前的創作,是一種讓我們非常敬佩的勇氣。歷史劇不是只講歷史,它應該體現現代人對歷史的思考、歷史對現代人的影響。”
幾百年來,張居正的改革舉措留下了眾說紛紜的評論,話劇《張居正》以舞臺藝術和戲劇獨有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張居正非改革不可的理由,著重凸顯了他作為“改革家”的使命與精神。
抓住“人”這個核心
3線交織詮釋人物形象
不同于人藝以往的現實主義風格歷史劇,《張居正》沒有采用傳統的線性邏輯,而是以現實、非現實兩條線索交替敘事,一條選取張居正首輔生涯的重要節點,以胡椒蘇木折俸等事件串聯起他的改革之路,另一條則用想象的手法展開,從他的身后事切入,黃泉路上,張居正與一個個故人的靈魂相遇,在對話中回望、反思自己的一生。
在首演前夕,《張居正》再次加入了一條線索,即成年與少年的萬歷皇帝隔空對話。“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感情很復雜,有愛,有恨,也有逆反。”飾演未成年萬歷皇帝的劉智揚說。這個角色的成長、轉變,構成了詮釋改革者張居正的另一維度。
飾演如此具有多面性和傳奇色彩的張居正,馮遠征首先抓住了他作為有血有肉的“人”的核心,“他當然是有胸襟、有氣魄的改革家,表面上波瀾不驚,但內心也有焦躁不安,有自己的好惡。”當人生行至終點、一切煙消云散后,“張居正是包容的、理解的,他看淡了個人境遇,把自我和改革放在更廣闊的歷史層面去看待、反思。我們不只是在講述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而是要表現他的改革精神。”
舞臺飽含隱喻
8根立柱構建表演空間
舞臺呈現上,《張居正》也在嘗試建立歷史劇的新美學樣式。8根紅色立柱構建起空靈簡約的表演空間,演出中沒有幕與幕之間暗場、轉場的間歇,全部場景轉換都伴隨演出流動進行,很有留白節制的中國韻味。“我們希望能在空間等層面上有所突破。”《張居正》的另一位導演閆銳表示。整個舞臺飽含隱喻,以最鮮明的紅柱為例,它的靈感來自馮遠征小時候參觀故宮時的見聞。大殿里,黑色的地磚靜默肅穆,殿內紅色立柱的影子巍然倒映。在劇中,這些紅柱既有廟堂、皇權的威嚴,也引人聯想到張居正扶大廈之將傾的力挽狂瀾。
“在大的審美建構下,《張居正》仍然保持了傳統的人藝演劇方法。”閆銳說。在他看來,《張居正》是一部創新與守正并重的作品,從核心角色張居正到對他賞識青睞的李太后,從壓抑幽憤的萬歷皇帝到對萬歷新政態度復雜的大太監馮保,馮遠征、張培、劉智揚、李勁峰等中青年演員都呈現了精彩的演繹。
據悉,話劇《張居正》將在首都劇場上演至2024年1月14日。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