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共通|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摘要:大道共通|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編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倡議提出以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主席頻頻引經據典,介紹“一帶一路”承載的厚重歷史,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和重大意義,描繪“一帶一路”美好的發展愿景。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選取習近平主席的部分用典,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寄驩(huān)州》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給遠在驩州(在今越南境內)的友人的詩。
詩人開門見山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與豁達之意,“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意為我與你雖然相隔萬里,但彼此心意相通,就不覺得云海茫茫、山河阻隔了。后兩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現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意思是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時間長久,才可以看出人心的善惡。
“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闡述了人際交往中心理距離和時空距離的關系問題:志同道合的人,不以山海的阻隔為遙遠;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近在眼前也不相為伍。心理情感上的接近,可以超越空間的阻隔,跨越千山萬水,唐代詩人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解讀】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溝通了東西方文化,雖歷經千年滄桑,其璀璨和輝煌依舊在各國人民的心中珍藏。“一帶一路”倡議激活了各國民眾對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點燃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
心有所向,路必不遠。“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共建國家人民利益,拉近了民眾心與心的距離,把每個國家、每個百姓的夢想凝結為共同愿望,讓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各參與國弘揚絲路精神,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相識相知,結成了緊密的合作伙伴,一座民心相通之橋已在各國之間搭建起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伙伴網越來越廣。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中國本著伙伴精神,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為達成“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商政策對接,實現共建國家社會穩步發展和民眾生活改善,進而促進各國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工作。中國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應者云集,背后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的理念和實踐邏輯。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新的起點上,我們要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始終與各國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讓各國民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和受益者,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