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南: 文化賦能,為鄉村振興“加碼”
駐馬店網訊(記者 鄧丹華)汝南是“中國千年古縣”“中國梁祝之鄉”,也是“雞黍之約”——誠信文化的發源地。 近年來,該縣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底蘊,深挖源遠流長的文化資源,以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為載體,對接產業發展、品牌培育等需要,尋求機遇、尋求產業興旺的新路子,形成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著力繪制生態環境美麗、生活富足、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升的美好圖景,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繁榮“靚”鄉村

“我們的產業之所以興旺,這和我們傳承誠信文化、打造誠信營商環境是分不開的。”談到社區產業發展,金鋪鎮金鋪社區黨支部書記姚西鳳自豪地說。金鋪鎮是“雞黍之約”的發源地。近年來,該鎮堅持把誠信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通過房屋墻體彩繪、宣傳欄、標語等宣傳誠信文化,恢復重建雞黍臺、白馬冢、信義橋、二賢祠,建設誠信文化園、 修建誠信大道、誠信街區等,讓誠信文化成為引領群眾崇德向善的主陣地,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誠信文化的滋養與熏陶,不斷傳遞著鄉村溫度、文明深度、精神高度。同時該鎮將誠信文化、農耕文化、遺產保護、環境保護和鄉村振興相結合,建設八拜之交游覽區、農耕文化展示區、商業街配套區和住宅區,在展示農耕非遺文化、“雞黍之交”非遺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產業、旅游經濟,打造出一個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村民幸福的新型社區,也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周邊村民,尤其是馬北村村民都從梁祝文化園里獲得了不少紅利。”在梁祝鎮梁祝文化園,提起鎮文旅產業的發展,該鎮黨委書記馮林自豪地說,“梁祝文化園人氣很旺,每到節假日,特別是有燈會的時候,人非常多,村內外到處都是車。遇到高峰期,園區周邊商戶,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盡管文化園免費開放,每年也間接帶動各項收入超過2000萬元。”近年來,梁祝鎮依托梁祝文化的資源優勢,在傳承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把“農村美”“農民富”和“梁祝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并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興旺“育”文明
在板店鄉魏嶺村,種植大戶魏永紅望著千畝黃金梨梨園,“我們村里種植戶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日子跟這梨一樣,甜著呢”。

倉廩實而知禮節。“產業活了,人居環境、文明風氣都漸漸好起來。”魏永紅說,10年前,村里聚集搓麻將成風,村民時常發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毆。最近幾年,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發展果蔬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宣傳推廣果蔬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客商,帶動周邊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群眾“錢袋子”鼓起來了,就越來越注重精神追求,魏嶺村也建起了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室,農閑時間麻將聲少了,來廣場跳舞和到活動室里看農業科技書的人多了。在培育鄉風文明上,村民都爭著競選“好媳婦”“好公婆”。
目前,汝南縣正全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品牌,各鄉鎮(街道)也全力挖掘特色產業品牌文化,板店的黃金梨、留盆的“變蛋”、三門閘的葡萄、王崗的野生魚、東官莊的花木、金鋪的“九龍邯賦”紅薯等,不僅是村民致富增收的經濟抓手,還是各鄉鎮(街道)精心推廣的產業文化招牌。隨著汝南番茄大世界,老君廟、金鋪鎮等一批鄉村振興產業園、農業產業博物館的建成,大批外地客商被吸引前來采購汝南農產品。汝南縣特色果蔬業全產業鏈讓鄉親們富了口袋,農業產業博物館的文化加持,更讓鄉村振興動力十足。
非遺賦能“添”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過特色文化帶動鄉村發展的另一大抓手。在汝南,麥草畫、根雕、工藝草編、農民畫、剪紙等各種各樣的傳統技藝在城市街巷、鄉村沃野傳承發展。

8月14日,在汝南縣袁月英麥草畫工藝品有限公司,19歲的趙天馳正手拿著烙鐵,沿著拷貝紙上的貼花精心烙燙,在一次次的精心烙燙下,一個色彩亮麗、栩栩如生的風景畫雛形凸顯。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袁月英作為汝南麥草畫的省級非遺傳承人,看著徒弟的作品日益精進,心中暗自欣慰。
“在我們這里干的,日子過得都不錯!憑著這門手藝,不用外出務工,年收入都有五六萬元。”正在制作人物麥草畫的王紅麗說。“在汝南縣,有500多人從事麥草畫行業,主要產品有山水、人物、花鳥、動物等6大系列1000余種,年產值約5000萬元。”袁月英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麥草畫行業,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掙錢。
在汝南縣張樓鎮廟東村的鄉間院落里,制麻技術世代流傳,可謂傳家之寶。如今,這熟悉的聲音又回來了。抖麻、紡胚、合繩……在該村明清麻織品廠,伴隨著木制紡車的嗡嗡聲,幾十名老人在忙碌著,老手藝正煥發新活力。

“我們這有種麻、紡麻的歷史,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明清麻織品公司負責人張保昌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麻繩,現在已很少見,紡麻打繩更是難覓蹤影,尤其是手工制繩,幾乎滅絕,但他一直在從事制麻這項工作,從沒間斷,希望把這項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目前公司產品已銷往延安、漢中、洛陽、三門峽、平頂山等市,每年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近百位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依靠老技藝找到了發揮特長的新天地,也讓手工紡麻技藝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從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到帶動一方百姓增收的鄉村文化產業,汝南麥草畫、明清制麻的傳承創新實現了文化發展和經濟增長“雙豐收”。
法潤鄉村“增”內核
立秋時節,走進全國文明村老君廟鎮小方村,村道干凈整潔,房前屋后文明語、文明畫隨處可見。村民的房屋圍墻上,一條條村規民約映入眼簾:鄰里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移風易俗,樹立良好民風、村風……
“村規民約都是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制定的,非常實用,村民不但自覺遵守,還起到一定的約束力。”小方村黨支部書記肖紅偉說,過去缺乏載體,生活生產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維護、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難以落實,如今納入村規民約中,促進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形成有序和諧的文明鄉風。

法治文化推動鄉村治理的實踐,在汝南各鄉鎮(街道辦)俯拾皆是。在金鋪鎮建成“雞黍之交”誠信文化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在宿鴨湖街道“春風十里”社區建成法治文化小區,在羅店鎮李崗村建成憲法法治文化游園,在張樓鎮張樓社區建成“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法治主題公園、在古塔街道范湖村建成稅法法治文化公園……全縣基本實現每個村(社區)至少有一個法治文化陣地,讓廣大群眾感受到了更加多元的法治的熏陶和教育。
如今,行走在古城大地,像這樣靠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實例不勝枚舉。近年來,汝南縣從價值引領、活動支撐、實踐創新等方面入手,依托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釋放文化的力量。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