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參觀需求與校園秩序?
摘要:事實上,我們對“大學開放”應有更寬泛的理解,除了讓外來人員更方便參觀外,還應包括建立大學與社區互惠的合作伙伴關系,使大學由物理空間的開放拓展到深度服務社區、社會,成為公眾的教育、學習基地之一。
有償預約、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據7月2日《工人日報》報道,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入校參觀”,付費入校相關廣告隨之出現,有賣家稱“可以幫忙預約進校,清華300元一位,北大400元一位,大人小孩都要收費”,還有賣家表示,進校方式有多種,但是保證能進去,不成功不收費。此外,研學游也成為進校參觀的一種途徑。
公眾將國內外知名大學作為參觀目的地,為的是感受校園的濃厚氛圍,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思想上的啟發,或激勵孩子不斷向前向上。同時,高校作為自然與人文景觀并存的場所,也可以通過開放來展示和宣傳自己。秉持深度融合的觀念,國外不少高校早已成為“沒有圍墻的開放之地”,實施區域和時段上的有限開放。
從管理角度看,大學校園不設校門和圍墻,的確有較大隱患,比如武漢大學的櫻花慘遭游客搖樹、湖南農業大學的科研玉米被偷摘、暨南大學發生過社會人員毆打學生事件。而公共財政支持的大學本身所具有的公益屬性,又決定了其不能以“門票收費”的方式來營利。因此,對大學而言,關起門來管理顯然比開放更加省事和高效,而且,是否向公眾開放通常不在校方管理義務范疇內,其積極性和動力不強可以理解。
當公眾強烈的參觀需求與校方的管理訴求之間出現沖突,“付費參觀”的黃牛和中介由此產生。公眾為參觀校園付出了不小的成本,高校也因“付費生意”而受到牽連,該有的管理風險不僅未能消除,還讓參觀校園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確實有些得不償失。
利用公共資源、特別是財政支持建立、發展起來的大學,完全封閉不向社會開放,似乎“底氣”不足,但“全面開放”又不現實,這中間確實有一個平衡和協調的問題。可喜的是,近期,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都發布了校外人員入校方式,北大、清華也宣布從7月8日起開放對外參觀,公眾可在線上實名預約。
事實上,我們對“大學開放”應有更寬泛的理解,除了讓外來人員更方便參觀外,還應包括建立大學與社區互惠的合作伙伴關系,使大學由物理空間的開放拓展到深度服務社區、社會,成為公眾的教育、學習基地之一。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