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三大轉變
駐馬店網訊(記者 馮帥 通訊員 朱曉吾)
寒冬時節,記者走進汝南縣農村,眼前呈現出一幅道路平坦、溝塘清澈、村莊宜人的美麗畫卷。
近兩年來,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入開展,汝南縣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探索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新路徑,實現了從“獨角戲”到“大合唱”、從“要我干”到“我要干”、從“局外人”到“主人翁”的三大轉變,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剛開始時,該縣鄉、村兩級有意無意間愛“單干”:發號施令多、有商有量少,以至于干部疲于奔命,群眾牢騷滿腹;你今天拆違,他明天再建,沒有充分考慮群眾的愿望,群眾對工作不理解、不支持。
“群眾愛自己的家園,對鄉村建設與發展有著強烈的愿望和要求。”汝南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初以來,汝南縣將人居環境整治目標與群眾的良好愿望相對接,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變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
各鄉鎮(街道)堅持以共建共享為核心,通過各村黨支部發動、黨員帶動、志愿者推動、村民組小組長促動、黨群互動的“黨建+”模式,按照“四有”(即有組織機構、有實施方案、有任務清單、有監督問效)工作機制,依托“鄉鎮統籌、村負責、戶落實”的三級聯動治理模式,發動農民主動參“戰”,開展“全民大整治”,努力讓農民成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現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從政府工作的“獨角戲”,變成了全縣人民群眾齊參與的“大合唱”。
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鄉村社區的一草一木,誰最熟悉?風俗習慣,誰最能把握?改善人居環境的愿望,誰最為強烈?答案是群眾。
去年12月以來,全縣群眾自發捐款3601萬元,捐物價值961萬元,捐義務工9.1萬人次,實現了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
改善環境,亦能改變人。每天清晨,汝南縣常興鎮大田村垃圾收集員曾運忠和往常一樣,打掃完自家院子,把垃圾分好類后便騎上三輪車,帶著掃帚出了門,加入正在村里保潔的志愿者服務隊。“以前這里堆放著小山一樣的垃圾。現在村子里的垃圾實行集中收運,日產日清,各家各戶打掃得干干凈凈。環境一美,人的心情也舒暢了。”如今在汝南縣常興鎮,農民群眾紛紛拿起掃帚、勤掃“門前雪”,已成為一道風景。
從“局外人”到“主人翁”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汝南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說,鄉村就是群眾忙碌奔波之后可以依賴的溫馨家園,群眾就是這個家園的主人。所以說,群眾最有發言權。
日前,汝南縣張樓鎮一村民反映:“姚灣村一組墻東側有秸稈等雜物,三組門前有雜物沒有清理……”該鎮黨委、鎮政府接到反映后,立即責成姚灣村、邢莊村黨支部書記在當天整改落實到位,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群眾滿意的背后,是“主人翁”意識的勃發。“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不是掛在嘴邊的空話。在汝南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群眾逐步從“局外人”到“主人翁”,并參與其中,發揮著無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12月16日,汝南縣金鋪鎮金鋪社區開展社區大掃除,當環衛工人和黨員干部趕到社區時,發現廣大群眾早已拿著掃帚、鐵鍬干得熱火朝天了。
群眾是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者、受益者和管理者,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在人居環境管護工作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尊重群眾管護鄉村環境的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局面。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風尚,培養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引導群眾主動參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管護,自覺珍惜和維護自己的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焦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