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癥患者的心理分析
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美國成人約30%~50%患有失眠癥,我國則有約10%左右的成年人患失眠癥。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缺乏睡眠感、多夢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對睡眠的焦慮和擔心,身體不適。常見原因如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最常見的原因是心理因素。
一、最初的失眠體驗是失眠癥形成的關鍵: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緒上的焦慮和抑郁,包括人際沖突,信任危機,缺乏社會支持,對他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不適宜的防護手段等,這些負性情緒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難以入睡時,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對健康工作和人際關系不利,結果常導致入睡前緊張,睡眠潛伏期延長,睡眠質量下降。
二、人格特征:初次出現失眠癥狀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在演變成為失眠癥過程中,其人格弱點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人格特征傾向抑郁、神經衰弱、癔癥,對外界壓力是內化,而不是外傾或發泄,將憤怒不安轉向壓抑與自責,而不是攻擊或敵對,也就是說失眠是一個內化心理沖突的結果,這些未解決的內化心理沖突喚醒,依次在睡眠期間生理活動加強,失眠隨著慢性情緒喚醒和生理活動加強而發生。
三、失眠癥患者的認知特征:對失眠的過分關注,強求睡眠時間的刻板化,甚至認為睡的越多越好,對夢的緊張,失眠后過多臥床休息。睡眠感缺失又稱為相對睡眠感覺剝奪,對已經過去的睡眠時間做出不正確的時間判斷和錯誤體驗,為了主宰自己睡眠不足,常過分關注自己的睡眠情況,對不足的睡眠,形成惡性循環。
四、焦慮對睡眠癥的生理心理影響:“失眠給我帶來的痛苦太大了”,這是許多患者經常說的,他們抱怨失眠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和軀體的不適應狀態,有研究證明,過分關注失眠會影響白天生活質量的患者要比認為失眠不影響白天生活質量的患者癥狀要重,痛苦明顯,治療效果要慢。
總之,失眠癥不單單是一個睡眠生理紊亂,同時還是一個心理紊亂的效果。因此,長期服用各種安眠藥物,只能使睡眠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并未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達到糾正,反而長期會形成心理依賴。所以,心理治療,對改善失眠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陳家欣
責任編輯:高元元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