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處金鄉地 千古雞黍情
張 倩 趙新春
汝南縣金鋪鎮是一座千年古鎮,舊稱金鄉鋪,位于汴梁(開封)至蔡州(元以后改稱汝寧府)南下黃(州)、蘄(州)直至江西的驛路上,也是汝南縣、上蔡縣之間重要的遞鋪。宋王存《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年間,金鄉即與射子(今平輿縣射橋鎮)、陳寨、王臺(今汝南縣王崗鎮、平輿縣老王崗鄉一帶)為蔡州汝陽縣(今汝南縣)四鎮之一。鎮西北有二賢祠,供奉的是漢代汝南金鄉人張劭與山陽金鄉人范式。
范式字巨卿,張劭字元伯,二人號為“死友”,以雞黍之交見稱。范曄《后漢書·范式列傳》和東晉新蔡人干寶《搜神記·范式張劭》都有記載。兩人為太學同窗,學業完成臨別時,相約兩年后范式到汝南拜見張劭父母,看望張劭。約期將至,張劭就讓他母親殺雞備黍,等待好友到來。他母親有點不相信:“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敢信之審邪?”分別二年,杳無音信,他家離咱這又好幾百里,你怎么能相信他會來呢?到這天,范式果然不負邀約,如期而至,拜見了張劭父母。二人把酒言歡,相別而去。回去后,范式歷任郡功曹、侍御史、冀州刺史、荊州刺史、廬江太守(據《范式碑》)。
一天,張劭得病。他兩位同郡好友郅君章(西平人郅惲)和殷子徵眼見好友病情越來越重,卻無可奈何。臨終,張劭一聲嘆息:“恨不見我的‘死友’。”殷子徵有點摸不著頭腦:“我和郅君章天天在這照看你,不就是你的‘死友’嗎?”張劭卻說:“你們二人是我的‘生友’,山陽范巨卿才是我的‘死友’。”說完就去世了。這天,正在上班的范式做了一個夢,夢見好友張劭玄冕垂纓、屣履而來,告訴他“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你如果沒忘記我,就來見我最后一面。范式醒來之后,痛哭流涕,拿了朋友一件衣服慌里慌張地一路朝汝南趕來。這邊張劭準備下葬,臨近墓壙卻狀況百出,棺材怎么也前行不了。他母親知道兒子是在等一個人。正在此時,只見范式白馬素車、號哭而來,告訴好友:“走吧元伯,死生異路,我們就此永別了。”說完便執紼而引,靈柩順利前行,入土下葬。范式守在墓側,為好友起墳種樹,然后離去,留下了汝南與山陽兩地金鄉“二年之別,千里結言”、重然守諾和雞黍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佳話,雞黍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歌頌純真友誼經常用到的典故。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白居易的“若能為客烹雞黍,愿伴田蘇日日游”、杜牧的“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北宋詩人蘇軾的“君來輒館我,未覺雞黍窄”、蘇轍的“請君速治雞黍具,待我同為沮溺耕”、張耒的“天寒應客太昊墟,當遣何人具雞黍”、陳師道的“久要尚憐君子在,為言雞黍亦遲留”等。元代雜劇作家、大名府開州人(今河南濮陽市人)宮天挺還將其改編為劇目《死生交范張雞黍》,真實再現了范張二人重然諾、守信義,生死不渝的雞黍情、生死交。
山東金鄉“因穿山得金而置”,明代汝陽縣(今汝南縣)進士、曾任金鄉知縣的彭鯤化認為,汝南金鄉“蓋取范張二賢金石交情之義”(彭鯤化《金鄉范張祠記》)。兩地金鄉因范張雞黍之約而聯系在一起,都建有范張祠,汝南范張祠建始年代不詳。順治朝汝寧推官張鼎彝《復立范張祠記》說汝南金鄉范張祠原不在雞黍臺,是曾任山東巡撫的汝陽進士趙賢將它移到了雞黍臺張劭墓前,稱二賢祠或范張廟、雞黍祠,也有人以訛傳訛,稱其為二郎祠。直到萬歷十二年,山東曹州進士、汝陽知縣劉汝康走訪到此,才展謁改正。萬歷十七年德州進士、汝寧府推官程紹晚宿金鄉鋪,夜夢兩個端莊古雅的白衣人通謁,詢問得知這里有二賢祠。于是,他前往拜謁,看到祠舍破漏,便捐俸鼎新,廟貌煥然一新。萬歷朝汝陽知縣王萬祚《題雞黍祠》詩記云:“雞黍祠臨故道旁,石碑高處草生香。往來南北繞車馬,愧殺翻云覆雨郎。”
明末清初本地屢遭兵燹,祀典湮滅。有汝陽縣令毀掉范張廟像,將祠廟改為金鄉遞鋪鋪舍。順治十六年,河北束鹿進士、汝寧推官張鼎彝路經此地,見鋪舍后兩棵古松滄桑遒勁,認為此“必有異,跡之知為漢范張祠”。于是復立范張祠,并撰《復立范張祠記》“為表章之,以樹民則”,范張雞黍祠及“黍里棲霞”成為汝南名勝之一。安徽貴池進士、汝陽知縣王元梅《黍里棲霞》詩曰:“千古交情數范張,片言相約不曾忘。獨留雞黍臺空在,一段晴霞射夕陽。”汝寧知府金鎮《雞黍臺》詩亦云:“憑軾高賢里,登臺重友生。片言輕遠道,一夢信交情。野黍無人設,荒雞猶自鳴。寥寥千載后,此義竟誰明?”范張祠成為文人騷客尋幽追思的地方。
山東金鄉雞黍集是范式的家鄉,也是宦游此地的天中人士必然拜謁的地方。當地有明確記載對范式的紀念見于出土文物《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碑載三國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正月丙戌,金鄉長汝南薛詣字公謀者(名字據《故金鄉長汝南薛君之頌》)“感靈墠之不饗,思隆懿模,以紹奕世,乃與縣之碩儒”在當地范式墓前立碑。“略依舊傳,昭撰景行。刊銘樹墓,以聲百世。”金鄉縣范張祠舊在縣東三里的春城堌,是河南汝州人、金鄉知縣盛德于成化壬寅春正月驅除寺廟和尚改建的。萬歷六年,汝陽人、山東巡撫趙賢巡行路過范式老家雞黍集,拜謁先賢,得知范張祠損毀,便寫信給時任金鄉知縣、河南商丘人楊楫,改建范張祠于縣城東門外。萬歷三十六年,汝陽人彭鯤化至金鄉,往謁范張祠,以“兩地先賢千秋不泯,可無師友之事,桑梓之敬乎”乃新其祠,“題數聯以志仰止”并寫下了《金鄉范張祠記》以記其事。此后,范張祠歷毀歷建,成為官員文士拜謁之地,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章詩篇,僅康熙《金鄉縣志》收錄的題范張祠詩就有25首。
兩地金鄉,一曲雞黍。范張雞黍的事跡激勵兩地后人,恪盡職守,在彼此枌榆地做一個為民造福的好官。三國金鄉人(本昌邑人,后昌邑地屬金鄉)滿寵為汝南太守,負責征伐袁紹汝南老家反曹勢力,招募五百人,攻下二十多個壁壘,設計誘殺首領十余人,而無罪釋放俘獲百姓兩萬余戶、士兵二千人。明崇禎年間,金鄉進士李士元任汝寧知府,雖然僅一年便因憂去職,卻以“潔己率屬,愛民如子”(同治《金鄉縣志》語),深得民心。作為張劭鄉人,三國金鄉長薛詣為官廉明,當地為立由《故金鄉長汝南薛君之頌》碑。明代汝陽舉人石漢,進士桂有根、彭鯤化先后知金鄉縣,被《金鄉縣志》列入《名宦志》立傳,石漢還供入金鄉名宦祠。任職金鄉教諭的西平貢生王志德(進士王誥父,仕至臨泉王府教授)、遂平監生張卿和新蔡監生閻希周,在金鄉也有良好的聲譽,留下了河南省、山東省,汝南縣、金鄉縣歷經二千多年不絕的雞黍佳話。
彭鯤化五年任滿,面對依依不舍的金鄉父老,揮筆寫下了《別山陽父老》,還把他的著作題名《雞黍集》,表達的正是把彼此枌榆地當故鄉的真實情感:“來時騎竹去投錢,珍重緡民滿道前。豈把愁鄉成樂土,那將苦井變甘泉。五年渾是家為縣,兩舄誰言令是仙。別后無能酬父老,祝天長愿賜豐年。”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