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10大習俗 看看你知道幾個
摘要: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他們都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濃濃的東方氣象。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動,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作為春節過后的又一大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節日氣氛的主旋律,就是一個“鬧”字。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在漢文帝時,官府就下令將正月十五正式定為元宵節。漢代的元宵節為一天,到唐代時就變成3天,到宋代則長達5天,到了明代,更是從初八點燈,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10天。到了清代,節期又縮短到四五天。
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的節日習俗豐富多彩,數不勝數。下面分享其中比較有名的10種:
踩高蹺
踩高蹺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民間技藝性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元宵節,很多地方更是盛行這種踩高蹺的民間活動。高蹺一般都是木質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個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用繩索綁在腿上。表演者踩著高蹺,不但可以行走自如,還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槍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一項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者其他集會盛典,民間都會以舞獅子的形式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賞花燈
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源于漢明帝時期。永平年間,漢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中“燃燈供佛”。后來元宵放燈的習俗就從宮廷流傳到民間,每逢元宵節,無論士族還是平民,家家戶戶都會掛起彩燈,大街小巷都會燈火輝煌。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崇拜,在古代,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他們都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濃濃的東方氣象。
扭秧歌
在元宵節里,質樸的北方人喜歡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示慶賀。秧歌的風格各地也不盡相同,有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等。其中東北秧歌流傳范圍最廣,藝術水平最高。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來增加的一項活動。元宵節里張燈結彩,猜燈謎給喜慶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貧窮、善良的姑娘,相傳她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妾,因為主婦妒忌,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劃旱船
民間傳說,劃旱船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劃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的動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著劃船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還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動,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參與者主要是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過橋,或走墻邊,或走郊外,目的都是祛病除災。
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湯圓”“湯團”。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慣,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因為這些名字與“團圓”發音相近,所以就取團圓之意,借十五月圓之夜,希望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