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論文寫在天中大地上
摘要:為持續吸引高素質人才,我市積極營造人才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院士經濟”,以“院士+平臺”“院士+項目”“院士+人才”等“院士+”為引擎,引進“香菇院士”李玉、“花生院士”張新友、“防水院士”王復明等14位院士,形成了院士領銜的產業集聚效應,把院士“才富”演變為天中“財富”。
張麗麗 李 楊 楊新立
近日,在正陽縣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筆者走進植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的辦公室,桌上各式各樣的花生種瓶格外引人注目。

副省長霍金花到我市調研指導科技工作。
“是張院士團隊培育的這些種子,種出了正陽縣百億元的花生產業。”正陽縣花生研究所所長余輝說。

省科技廳副廳長夏培臣在市科技局局長胡曉黎的陪同下到確山縣調研。
正陽縣緊鄰淮河,土質黏重,本不適宜種花生。但自1999年以來,被譽為“花生院士”的張新友先后培育了“遠雜9102”“豫花37”等品種,用科技創造了正陽縣黏土種花生的奇跡。不斷的科技創新,讓花生成為正陽縣農民眼里致富的“金豆豆”,也助推了“正陽花生”品牌叫響全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到黃淮學院大學生創新產業園指導工作。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我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突破,科技創新實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大力支持 換來碩果累累
7月30日,市委四屆十三次全會及市委常委會期間多次強調,要做好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以應用型創新為主攻方向,堅持開放創新、自主創新、萬眾創新“三路并舉”,厚植創新文化,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創新人才,完善創新機制,實施創新項目,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創新潛力有效釋放、創新動力競相迸發。
《關于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提速增效工程的意見》《支持企業強化科技創新的意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為科技創新打造一流的創新環境,引領產業在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創新成果持續涌現,有力提升了我市企業和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在農作物新品種、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玻璃、夏南牛、防水防護、畜禽設備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具有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產業。
全市累計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1項;駐馬店市河南名品彩葉苗木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市科技局連續四屆獲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河南賽區“河南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組織獎”,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科技政務信息先進單位”,連續五年獲得“全省技術合同登記工作先進集體”“全省科技統計工作先進單位”等;2020年,市科技局被市委、市政府通報嘉獎,1人記二等功1次,2人各記三等功1次。

夏南牛已經成為我市叫響全國的知名品牌。
2021年5月和6月,全省(南部片區)科技局長座談會和全省(南部片區)技術市場工作推進會在我市相繼召開,我市先進經驗在全省得到推廣……
規模壯大 迎來集群效應
目前,我市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通過創新鏈引領人才鏈、要素鏈、服務鏈,通過招大引強、延鏈補鏈強鏈、龍頭帶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創新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院士工作站助力我市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我市通過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工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目前達186家,是2015年的7倍。培養了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行業龍頭企業,累計擁有河南省創新龍頭企業2家、科技小巨人企業3家、評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40家、河南省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17家。全市202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7.18億元,位居全省第五,增幅第一。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0個產業集聚區正在成為創新資源集聚地和區域創新高地。目前,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10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國家氣象科普基地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5個),省級創新平臺載體144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院士工作站2個、中原學者工作站2個、河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重點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8個、眾創空間3個、星創天地17個、農業科技園區7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5個、創新型農業產業化集群1個、科普示范基地8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個),市級創新平臺548個。
人才支撐 變“才力”為“財力”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為持續吸引高素質人才,我市積極營造人才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院士經濟”,以“院士+平臺”“院士+項目”“院士+人才”等“院士+”為引擎,引進“香菇院士”李玉、“花生院士”張新友、“防水院士”王復明等14位院士,形成了院士領銜的產業集聚效應,把院士“才富”演變為天中“財富”。
我市引進中原學者2名、博士后7名、博士230多名、各類專業技能人才3600多名,培養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7個、市本土科技人才6800多名,為我市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夏南牛之父”祁興磊獲得“2019全國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名品彩葉王華明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恒久機械周立剛、金鳳牧業周阿祥、藍翎環科李宏偉和維諾生物白文科入選“中原英才計劃”……這些科技人才把我市的經濟帶上了新臺階。
科技合作 全省增幅第一
近年來,我市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中山大學、河南農大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科技合作。
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摩米創新工場(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先后落戶我市,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現代農業創新中心、清華大學駐馬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江南大學聯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駐馬店市旭升牧業有限公司工作站、夏南牛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在我市掛牌,推動了我市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市對科技創新人才進行重獎。
2020年,我市成功舉辦2020中國食品創新創業大 賽暨首屆 DTC(Direct ToConsumer,即直面消費者的營銷模式)食品創新峰會。大賽創造了“三個第一”,即全國第一個專注食品創新領域的創業大賽、第一次在省轄市級城市舉辦的食品創新大賽、第一次聚集如此多投資人的食品創業大賽。此次大賽的成功舉辦,打造了駐馬店市食品行業知名品牌,提升了食品產業創新能力,推動了駐馬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求實求效,為駐馬店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譜寫新的絢麗篇章。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