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條燉菜

文/趙付友
進入臘月,想吃一碗粉條燉菜。
粉條燉菜,粉條是主角。粉條,是以紅薯、馬鈴薯等為原料,經磨漿沉淀等加工制成的絲條狀干燥的特色傳統食品。中國各地均有各自獨特的生產工藝。成品粉條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按形狀可分為圓粉條、細粉條和寬粉條等。
改革開放前,每年秋收過后,天中人便習慣性地把紅薯放進紅薯窖儲存起來,作為全家人一冬的口糧,而多余的紅薯要么曬成紅薯干兒,要么打成紅薯粉子。紅薯粉子除用作加工涼粉等食品外,更多的是加工粉條。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寒冬臘月,數九隆冬,正是農村下粉條的最佳時節。粉條是否筋道好吃,關鍵看下好的粉條能不能經受一次低溫的冰凍過程。
過去,在我村,爺爺等村民評定下粉條的最佳時間,是看當天晚上的氣溫是否在零度以下,氣溫越低越好。
第二天早上,看到掛在室外的一桿桿粉條都結冰凍成一個整體了,爺爺會微微一笑:這粉條凍成功了。接著,奶奶拿起棒槌,把粉條放在木板上捶打,直到粉條上的冰塊都打碎了,冰碴抖掉了,再掛在樹下晾曬。等風干或曬干了,一并收回家,作為最重要的年貨之一。
粉條燉菜,盡管粉條是主角,但是,白菜、豆腐、紅蘿卜、五花肉也不可少。開火燉菜時,食鹽、八角、花椒等佐料混燉其間。因為食材多,色香味俱佳,食客又給粉條燉菜一個高雅的名字——全家福。
如今,粉條燉菜時,多數人還離不開豬肉或羊肉、牛肉等。開飯時,興致高的爺們再來兩杯小酒。當然,有酒有菜還不行,天中人吃飯講究主食、菜、湯搭配,只有酒菜,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飯。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時候,再來一碗芝麻葉面條或山野菜面片才算酒足飯飽。沒有面條、面片也可以,每人來兩三個燒餅,或蒸饃、包子、油條,只要是面食即可。所謂吃飯,面食是主食,菜是副食,沒有面食,談不上是完整意義上的吃飯。
酒足飯飽后,點上一支香煙,這神情,這愜意,你想有多舒服心里就有多舒服,你想有多得勁就有多得勁!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