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學簡介
摘要: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有稟賦理論、體質理論、心理社會因素、情志內傷、不良人格、社會因素、飲食勞倦等。心身疾病的病變機制有氣機紊亂 、臟腑失調 、?傷精耗血、聚痰成瘀 、神志失常。主要治療原則有:調整陰陽、 調理氣血 、心身并治 、疏導情志 、三因治宜 。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愛紅
中醫心理學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在中醫學思想指導下,突出中醫特色,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源于《黃帝內經》,,此后經歷代醫家闡發運用,世代傳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論來解釋復雜的心理現象,治療心身疾病。中醫所面對的病人是現代人而非2000年前的人。現代社會中的頻繁應激、快速的節奏、劇烈的競爭決定中醫服務對象的心身變化。社會適應中的心身不平衡----心理的重負大于軀體的承受,已成為現代人健康與疾病轉化中的首要因素。
當前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的發病率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主要威脅。中醫面對這些變化應該是游刃有余的,因為中醫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用心身合一的觀點看待人及健康與疾病的關系的。現代社會中的病人所主訴的軀體癥狀,往往是心理疾患的伴隨表現或轉換癥狀;
中醫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有:形神合一 、五臟藏神觀 、情感觀 、氣質性格觀等。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有稟賦理論、體質理論、心理社會因素、情志內傷、不良人格、社會因素、飲食勞倦等。心身疾病的病變機制有氣機紊亂 、臟腑失調 、™傷精耗血、聚痰成瘀 、神志失常。主要治療原則有:調整陰陽、 調理氣血 、心身并治 、疏導情志 、三因治宜 。中醫心理學的特色治療方法有:意療、音樂療法、針灸療法、藥物療法、導引吐納療法等。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