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
——讀張新科先生的文學作品
摘要:張新科作品中不僅形象地描繪故鄉的面食,還利用一個外號叫“洋火”的體育教師揭示了當時的生活狀況。
◇王太廣
張新科先生是近年來活躍于我國文壇的上蔡籍著名作家。我在閱讀他的《遠東來信》《蒼茫大地》《鰈魚計劃》《天長夜短》《信人》《清風徐來》等文學作品中,不僅感受到他高深的文學水平,還感受到他濃郁的故鄉情結。他是一位善于把握故鄉脈絡的作家,在其文學作品中總是能把故鄉情懷推到極致。
鮮明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鄉土文學的本質特征,這就需要作家立足鄉土而超越鄉土。大凡鄉土作家的文學作品能夠走出去,與作家人生的歷練、社會環境的適應、文學主張的延展、精神信仰的追求有一定關系。張新科自幼生長在上蔡縣,大學畢業后留學德國并獲得博士學位。他擔任徐州工程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等要職,可謂工作繁忙,但業余時間一直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和散文。凡是讀過他作品的人,都認為他的作品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用張新科的話說:“不管走多遠,最后還得回到原點。我的原點就是上蔡,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這里有我的至親家人,有我最純真、最美好的童年記憶,所以在我寫作的時候,心里總是裝著我的故鄉。”
“蔡源縣城有四條街,我們五年級的男生因此分成了四幫……”這是張新科在短篇小說《信人》開頭的話。
“蔡佐生走出家鄉蔡源縣醫院大門的時候,發現后面跟著一個人……”這是張新科在中篇小說《天長夜短》的開頭。
“我老家上蔡那塊地方不知咋的,大人在光肚孩兒面前說話,總喜歡用比喻作為引子……”這是張新科在長篇小說《樹上的王國》首頁中的一句話。
在張新科的文學作品中,故事地多發生在上蔡,故事中的人物也大多與上蔡有關。他開始所寫小說是用“蔡源”代替“上蔡”,后來就直接改用上蔡了。張新科血脈里流淌的是鄉情,心中不忘的是家鄉,揮之不去的是故鄉情結。因而他的文學作品沒有沒有時髦的媚俗,沒有華麗的修飾,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鄉情,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家鄉的一個人物、一件舊物、一聲鄉音、一首童謠、一條土路、一棵小樹、一彎小溪,都能觸發張新科對于故鄉最醇美的回憶。故鄉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流淌,讓讀者忍不住停下腳步,凝神靜聽。似乎有一種樸素的情感在心中升華,有一股淡淡的鄉愁在心中迷漫,有一種濃厚的鄉情在催促自己思念故土,回老家看望老爹、老娘。
農活的真實描繪。真實是鄉土散文的靈魂。張新科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作品中的內容大多是他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讀起來真實可信。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景、故鄉的物,讓人感同身受,不知不覺就想起了那個年代、想起了那個地域、想起了那些事。
農村長大的張新科,他描寫早晨和上午的農活非常真實。他在《過早》一文里這樣寫道:“豫南家鄉農民黎明時分聞雞起床,趁太陽未露頭時下地干第一場活,諸如翻紅薯秧、掰苞谷棒、摘棉花苞、施農家肥等;太陽從東邊隆起后,收工回家做早飯。吃過后,隨生產隊的鈴聲下地干第二場活,這場活土話叫‘大活’,犁田耕地、擔水挑泥、挖坑刨土、收麥埋苗……直到晌午放工,再回去做飯……”文以情生、情因物動,正是作者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家鄉農活的真實場景,才使作品親切自然、形象生動、感人至深。如果沒有農村生活的體驗、沒有細微的觀察,是寫不出這樣形象的文字的。
通過農活揭示矛盾、寓示道理,體現思想性,也是張新科寫作的一大特點。他在《矛盾》一文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1973年冬,各鄉黨在鑼鼓喧天、紅旗招展的楊崗河兩岸上河工,任務是把河底淤泥擔到幾十米高的河岸上。生產隊長派活時,一塊積水較深的河段無人愿干,最終只好分配給一位‘騰子’,‘騰子’在豫南話中寓指不精明之人。‘騰子’先筑堰排水再挑泥,當花費別人兩倍的力氣挑完河底爛泥的當口,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泥窩中竟藏著一只五六斤重的老鱉。‘騰子’把老鱉拿到集上賣掉,換了兩年的下鍋鹽。河工結束前,那位隊長舉著洋鐵皮喇叭罵開了:天天給你們這群龜孫讀報紙,嘮叨吃虧和占便宜的矛盾關系,看來你們的理解還比不上一個‘騰子’!”張新科以此為引子,從有古代對立的兩件冷兵器到對立統一的《矛盾論》;從家鄉“開罐十里臭,入口百日香”的腐乳到蟬肉上火、蟬衣敗火的“爬叉”;從鄰家大嬸稱大叔“老不死的”到平原農業學大寨“旱改水”“平改坡”事件,最后又回到楊崗河上河工,在隊長分配任務時,人們都爭著搶有積水的地段干活,“但一連十幾年下來,再也沒人逮到過一只老鱉”。作品中不僅闡釋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還體現了不同人的思想觀念,對事物的認識角度和理解程度。
面食的細膩刻畫。張新科所生活的故鄉,是以面食為主,因而他對面食的描述顯得得心應手。他在《面道》中寫道:“家鄉六月新麥收罷,經過一季子日烤汗蝕,臉色如俄羅斯面包的農民們終于盼來了自我犒勞的一天。半晌午,兒媳婦刷凈磨盤,兒子套上毛驢磨出一盤新麥面,孫子打滿一缸深井水,老太婆抱來一捆新麥秸;最重要的角色是孫媳婦,看她和面、揉面、醒面、搟面、切面、鋪面、下面、撈面、過面、入碗、上湯、加菜,一氣呵成……”“這時候,吃面的主角,即一家之主從堂屋出場了,只見他掐掉手中的煙頭,先用井水靜口,再用毛巾清目,桌邊坐定,閉目養神兩秒,深呼吸三次,呷一口下鍋的清湯,然后接了孫媳婦遞上的面碗,用筷子輕挑起一根入口慢品,又吞半口湯滋潤,這時全家老少的目光紋絲不動盯在當家的臉上,等著一聲對今年新麥和頭道面的評價,終于,老者放下雙筷,嚷吼了一嗓:‘皇帝有權,俺家有面??!’”讀其作品,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張新科作品中不僅形象地描繪故鄉的面食,還利用一個外號叫“洋火”的體育教師揭示了當時的生活狀況。在《布朗運動》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那個年代,只有城市戶口才有糧票,當時的戶籍政策是孩子戶口隨母不隨父,‘洋火’的老婆是農村戶口,所以大毛、二毛沒有口糧,只得分‘洋火’的口糧。我從父親嘴里獲悉,一般教師每月國家給32斤口糧,對體育教師照顧,每月多6斤。兩個孩子沒有到來前,38斤糧票對‘洋火’來說,每頓只能達到七成飽?,F在添了兩個娃,每月人均只有不到13斤……”從這件小事中也體現了在那個生活艱難的年代,人民教師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無怨無悔的敬業精神。
濃郁的鄉土文化。張新科童年生活的農村,文化生活極其貧乏??瓷弦粓鲭娪盎蛟【湍茏屓伺d奮一陣子,聽說書則能給農村人帶來很大快樂。“男人愛聽《岳飛傳》,女人偏愛《穆桂英》,老人最盼《包公案》,小孩等著《上甘嶺》。”“在老家上蔡,全縣不下20個說書先生,我最愛聽瞎平心說的書。”他描寫瞎平心的開場白與眾不同:“各位家鄉父老,各位老叔老嬸、各位雪花膏和各位禿光瓢,我的書我講頂呱呱,你卻以為王婆在賣瓜,先賢陸游名詩把我夸,我看哪個龜孫膽敢難為他。”說完竟一字一句說出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詩,還把大名鼎鼎的“蔡中郎”換成了“平心郎”。這不僅拉近了聽眾的距離,也活躍了現場氣氛。尤其是對書場氛圍的描寫非常細膩:“瞎平心的書場,緊張處鼓點聲聲撩心,憂傷時三弦弦弦斷腸,手中的扇子一會兒是圣旨,一會兒是利劍,肩搭的毛巾一會兒是蓋頭,一會兒是家書。高潮時武松打虎的一聲嚎吼,驚得屋里的牛馬嗷嗷嘶叫,震得坐在前排的幾個小閨女摔倒一片。低落時聽眾不言不語、不呼不吸、不移不動,舉頭望天、低頭看地。”“瞎平心的書場,一個晚上下來,每個人不哭幾次、笑幾次、驚慌幾次、哆嗦幾次,那就算是白去。”讀其作品,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拂面而來。不僅讓人敬佩作者筆下的瞎平心說書技藝之高,還能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故人的深情懷念。鄉村是人生的百味大世界,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塊魂牽夢繞的土地,這方土地就是故土。故土家園是每個游子心底永遠的向往,洛陽秋風日,巴山夜雨時,不知有多少游子內心為之苦,真情為之動,思念為之切。張新科無論是在散文里,還是在小說中,總是和父親、母親、姥姥、舅舅在一起,和親情、友情、鄉情在一起,和艱辛、奮斗、收獲在一起,和汗水、喜悅、欣慰在一起。比如,《面道》中的妗子,《過早》中的姥姥、老隊長和母親,《矛盾》中的生產隊長、“騰子”、鄰家嬸子、老校長,《說書先生》中的瞎平心,《活佛》中的李落河、況臘梅、高禿子,《布朗運動》中的“洋火”等人物,他們都很普通,都是小人物,都有著樸實的性格、勤勞的美德、樂觀的態度,而且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的改善和教書育人、幫助他人作出過一定的貢獻。當我讀到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時,覺得這些人物帶著人間真情的溫度。擰一擰,有汗水、有淚水、有喜悅、有收獲。
作為高等院校的黨委書記,張新科工作的忙碌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文學創作的熱情之高、作品之多、內容之豐、思想性之深、政治性之強、藝術性之精在國內外影響之大,令人敬佩。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將會創作出更多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
責任編輯:xumingxia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