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別山(五):沿著總書記考察足跡探訪田鋪大塆
摘要:創新創意融入美麗山水,現代小店碰撞古老村落,田鋪大塆把創業平臺給了返鄉農民和大學生,村民們既能入股分紅又能在家門口打工就業,隨著更多游客涌入,村民的日子也更加滋潤。田鋪大塆把神圣的革命紅和醉人的生態綠,轉換為推動新時代新發展的鄉村振興新實踐,正朝著全面小康邁進。
駐馬店網訊(天中晚報記者 戶向陽 )河南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是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別具特色的傳統村落。近年來,村里依托紅色旅游資源,發展起20多家創客小店,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成為全國有名的創客小鎮。9月16日,在河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田鋪大塆考察調研并強調,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按照大別山干部學院的培訓計劃,10月31日,駐馬店市委黨校2019年秋季主體班學員來到田鋪大塆,深學細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探尋這個傳統村落的鄉村振興之路。

身處大別山這塊紅色的沃土,田鋪大塆也沉淀著濃重的紅色基因。戰火紛飛的歲月,田鋪鄉誕生了一代名將許世友,鄉親們曾經有過的奉獻和犧牲,讓村后青龍嶺的蒼松翠柏永遠銘記。這個被青龍嶺包圍的小山村,五年前還名不見經傳,房屋有近百年歷史,環境破舊,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

進入新時代,春風春雨讓大別山區舊貌換了新顏,田鋪人也在開辟著鄉村振興的新征程。2014年,田鋪鄉政府與田鋪大塆村“兩委”著手村莊改造建設,發展鄉村旅游。他們請來自北京、蘇州等地的設計團隊規劃改建村落。在升級道路、供排水、垃圾中轉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還保留了村落的歷史風貌和結構肌理。
2016年,“鄉村創客”的發展理念啟發了當地人。他們與上海的一家旅游管理公司合作建起了河南省首個“鄉村創客小鎮”,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山坳中這個平凡的村子變得時髦了。

走進田鋪大塆,便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這只牛的雕塑,便是田鋪大塆人崇尚的“牛”的精神。

村前的這個晾曬場,是村民晾曬農產品的地方,如今不僅是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已成為一種鄉村文化。總書記來考察時,首先來到這里。

村頭這家名為“1982”的小賣部,是這戶村民四代人堅守的一個小賣部,從1982年開始經營至今。據說總書記來考察時,饒有興趣地問這個店名的由來,并走進小賣部,與店主親切交談。

村中的這個池塘,保留原有的面貌。


創客店鋪“匠心工坊”出產的傳統工藝繡花納鞋底,一百元一副。總書記來考察時,自己付錢買了三雙鞋墊,店主打包時,因特別激動,把連在一塊的兩雙鞋墊誤作一雙打包。總書記上車后發現多了一雙鞋墊,就讓工作人員退還一雙。村民感嘆:“總書記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大塆牛欄。這是田鋪大塆現存最早的建筑之一。這里早期住人,后來戶主蓋了新房,改做牛欄使用。2014年,大塆改造時,村民早已不再飼養豬牛,大多牛欄豬圈都拆除了,專家建議將這處牛欄保留下來,現已成為大塆農耕文化的標本,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村里這位大嫂講起見到總書記時的場景,依舊激動不已。

村道上方村民搭的葫蘆棚,總書記來考察時,正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總書記夸贊這個景觀不錯。

這所取名“時光老舍”的土坯房建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房屋由土坯砌成,厚達五六十公分,有良好的保溫隔熱功能,室內冬暖夏涼。做土坯分為“推大碾、和泥、拔麥子、揶坯”四個步驟,被稱為“四大費勁”。原始農作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四大費勁”也只是留在人們口頭的傳說,唯有斑駁的土坯房,還在無言訴說著關于歲月的滄桑。這座特別保留下來的土坯房,成為見證時代發展的標本。

村中的道路、村民的院落等,很多都保持了原有的樣子,彰顯著濃厚的山村氣息。


村中的托幼園,吸引了學員們的目光。

村中的這家茶社,據說總書記想走進去看看,但因村民太熱情,圍在門口而未能進去。

“不秋草”是竹子的別稱,取永不凋謝之意,也是創客小鎮的竹編工藝品店。竹編手藝人余品林今年63歲,是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工藝的傳承人。過去,他風餐露宿、走村串鄉給人編竹器,這兩年在田鋪大塆安了家,用山上的竹子編出生活的美好,也編出對傳統工藝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懷。只可惜當天沒見到老人。


村中這面墻上的圖片,展示著田鋪大塆發展變化的歷程,總書記從這里走過,并指出,從圖片中看到了村里的發展變化。

村里處處充滿著文藝范兒,這里是村里的皮影戲院。


村中的酒吧院內裝飾。

創客們起的奇趣店名經常能招攬到不同年齡層的游客。這是家“八零后”懷舊童年體驗店。(央視新聞客戶端圖)


“女朋友的店”能進嗎?當然能進,這是村里一位小伙子為女朋友開的賣女孩飾品的店。

村中的這家“碰.瓷”小店。看到這個店名,是不是很奇怪,這會是賣什么的呢?店內,各種新穎別致的瓷器擺在兩邊架子上,造型美觀,而且價格不貴。來到這里,小心被“碰瓷”哦。

“碰.瓷”小店院內的兩只缸,吸引了學員的目光。

這家是什么店?有機會問問去參觀的這位學員。

“老家寒舍”民宿店是村中的一家民宿店,是返鄉青年韓光瑩投資20多萬元將老家的土坯房改造成而成,取名“老家寒舍”既有自謙的說法,又與他的“韓”姓同音。寒舍現有6個房間,整棟預訂的價格是每天600元。總書記來考察時,來到這家店中,仔細察看服務設施,同店主韓光瑩一家圍坐在一起交談。韓光瑩告訴總書記,他是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近年來靠鄉村旅游實現了增收,還帶動鄉親們發展民宿走上致富路。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他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可惜不湊巧,學員們去時,店內沒人,沒能進去看看。這里用一張央視新聞客戶端圖片。

創新創意融入美麗山水,現代小店碰撞古老村落,田鋪大塆把創業平臺給了返鄉農民和大學生,村民們既能入股分紅又能在家門口打工就業,隨著更多游客涌入,村民的日子也更加滋潤。

2018年,游客超過3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00多萬元,吸納就業12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人,年人均增收1.8萬元——創造這些數字的,就是這個只有81戶295位村民、367間房屋、名叫“大塆”的小山村。

滄海桑田,山村巨變。田鋪大塆把神圣的革命紅和醉人的生態綠,轉換為推動新時代新發展的鄉村振興新實踐,正朝著全面小康邁進。
田鋪大塆的跨越發展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還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責任編輯:王歡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