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5000多年前“湖北人”的身后事
摘要:看看5000多年前“湖北人”的身后事合葬墓里用土墻對墓室空間進行分割王家塝墓地出土的鉞受訪者供圖第二看臺本報記者 唐 婷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
看看5000多年前“湖北人”的身后事

合葬墓里用土墻對墓室空間進行分割

王家塝墓地出土的鉞受訪者供圖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唐 婷
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項目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城河遺址西北區域王家塝墓地的發現,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
城河遺址項目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小軍表示,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屈家嶺文化因上世紀50年代發現于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其存續的年代跨度大約為距今5300—4500年,其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兩湖地區。王家塝墓地的年代處于這個時間段的中期,距今約5000年左右。
那么,5000多年前的“湖北人”有著怎樣的墓葬禮儀呢?
墓葬禮儀獨具特色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組成聯合考古隊在城河遺址的王家塝共發現屈家嶺文化墓葬235座,已清理了其中的112座??脊抨犝J為,總體來看,王家塝墓地出土的遺存表明,屈家嶺社會形成了完備而獨具特色的墓葬禮儀。
在已發掘的墓葬中,有不少為合葬墓。與同一時期仰韶文化地區出現的多人并排合葬有所不同,王家塝的合葬墓里用土墻對墓室空間進行了分割。彭小軍舉例道,在編號為M112的大墓中,生土梁將墓穴隔成了3個墓室,中間墓室保存相對完好,可見墓主人骨遺存和隨葬的玉鉞,而兩旁的墓室未見人骨遺存,但也有隨葬的玉鉞。
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墓葬群里,墓葬排列較為整齊,朝向大致相同。王家塝墓葬的分布,初看有些凌亂,但仔細研究也有其特點。其中,大型墓葬分別位于發掘區的中部、西南、西北、東北4個位置。在每座或每兩座大型墓葬周圍,則分別分布數量不等的中型、次中型、小型墓葬。呈現一種較小墓葬環繞大型墓葬的格局。
“此外,同一時期的其他地區,發現有生活區和墓地混雜的現象。”彭小軍說,“但王家塝墓地在城外,而生者在城內生活,這說明,當時人們對生活區和墓地進行了空間布局和規劃。”而且測量發現,墓地的海拔為53米,而城內的海拔約為47米。墓地所處地勢較高,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把相對低洼的平地用作人們生產生活的土地。
屈家嶺社會出現明顯分化
以往有學者認為,屈家嶺文化時期,人與人之間較為平等,社會形態表現為平等的酋幫部落。但也有學者認為,當時存在社會分化現象。對于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社會發展程度,大家莫衷一是。
“古人往往有視死如生的理念,墓地里的情形是他生前生活的寫照。從墓葬規模、葬具、隨葬品等情況來看,屈家嶺文化時期,社會內部的分化還是很明顯的,這表明屈家嶺社會與同時期海岱地區和長江下游的史前社會達到了同樣的社會發展程度。”彭小軍說。
王家塝墓地發掘區內,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體量較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鉞、石鉞、漆器、大量磨光黑陶以及豬下頜骨等遺物。大型墓葬的葬具主要為獨木棺。彭小軍介紹,所謂獨木棺,是指將樹干掏空,作為放置死者的葬具。王家塝墓地的獨木棺,是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史前獨木棺。
相對而言,小型墓葬規模較小,葬具為較簡陋的木板棺,葬具使用率低,僅隨葬數件陶器,甚至幾座小墓共用一個器物坑。
此外,王家塝墓地的考古發現,還為觀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嶺文化因素的強勢北上和西進提供了新的基點。
彭小軍舉例道,墓葬中出土的直壁圈足杯,在廟底溝類型末期到仰韶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良渚文化中均有發現,是屈家嶺文化擴張的典型例證。大口缸在大、中型墓中的出現,獨木棺在大墓中的流行,以及鉞在大墓中的顯著地位,則表明屈家嶺文化社會上層廣泛參與了周邊地區的深入交流。
由此可見,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國史前社會動蕩整合的廣闊背景下,屈家嶺文化在自身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在區域間互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