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轉債發行規模有望翻倍
摘要:今年以來,中證轉債指數累計大漲3.53%,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在股市低迷背景下,中證轉債指數在今年的11個交易日中有9個交易日上漲,更顯亮眼。從供給角度來看,今年可轉
今年以來,中證轉債指數累計大漲3.53%,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在股市低迷背景下,中證轉債指數在今年的11個交易日中有9個交易日上漲,更顯亮眼。
從供給角度來看,今年可轉債發行規模同比有望大幅增加,且銀行等金融行業仍然是發行的主力。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通過發審委與證監會審核但還未發行的可轉債有58只,總規模約2000億元。而2017年可轉債發行數量雖然高達68只,但募資金額合計僅為789.74億元。
去年可轉債募資近790億元
中信建投承銷金額最高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從發行情況來看,2018年共發行68只可轉債,募資金額合計789.74億元。而2017年全年共發行41只可轉債,募資金額合計948.36億元。可見,去年在可轉債發行數量上升65.85%的情況下,募資規模卻下降了16.73%。2017年,光大銀行、寧波銀行和國泰君安分別發布300億元、100億元和70億元的可轉債融資,而2018年融資規模最大的長江證券僅為50億元,大額融資較少。
與2017年相比,2018年5億元規模及以下的可轉債數量從6只增加到了23只,20億元至50億元規模的可轉債數量從5只增加至16只。可見,小規模及中大規模的可轉債在2018年更受青睞,而大額融資的可轉債數量明顯減少。
雖然大額融資明顯減少,但2018年金融業仍然是可轉債發行的主力軍。除長江證券外,還有4家銀行去年發行了可轉債,分別是無錫銀行、常熟銀行、張家港行和吳江銀行,募集資金分別為30億元、30億元、25億元和25億元。
按照行業進行分類,2018年與2017年一樣,大金融行業仍然是可轉債募資的主力軍。2018年,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募資規模排名第一,為130億元,滌綸和證券行業排名次之,募資規模分別為59.53億元和50億元。而2017年可轉債發行最大的三個行業依次為銀行、證券和電子設備制造業,可以看到2017年以來金融類行業補充資金,改善經營風險的需求不減。
從承銷角度來看,2018年可轉債承銷數量最多的券商為中信建投,共承銷9起,其次為民生證券和廣發證券,承銷數量分別為7起和6起。此外,安信證券、平安證券、海通證券和中泰證券均承銷3起。
而從承銷金額來看,中信建投仍為最大的贏家。2018年,中信建投可轉債總承銷金額為107.75億元,民生證券次之,承銷金額為61.46億元。華泰聯合、國泰君安和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并列第三,均為50億元。
今年總規模或達2000億元
銀行是絕對發行主力
雖然2018年可轉債發行總規模同比有所下滑,但審核數量卻延續了大幅增長的趨勢。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6年可轉債審核數量僅6起,在不同融資方式中占比僅為0.86%,而到了2017年可轉債審核數量達到70起,占比則提升至9.02%。2018年這種趨勢更是愈發明顯,全年共審核可轉債事項94起,占比為27.01%,審核數量接近IPO的一半,約為增發數量的1倍。
截至昨日發稿,可轉債市場存量資金約1900億元。而目前已經通過審核但還未發行的可轉債有58只,總規模約為2000億元。這意味今年可轉債市場規模可能倍增,更遠高于2018年不足790億元的發行規模。
其中,銀行將成為可轉債絕對的發行主力。去年年末,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江蘇銀行可轉債密集獲得證監會核準批文,4只銀行轉債募集資金規模高達1460億元,僅交通銀行一家待募資金額就高達600億元,將創中國境內可轉債發行規模新高。而此前最近一次大額發行為光大銀行于2017年3月份發行的300億元可轉債。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銀行常見的融資方式包括優先股、配股、定向增發、可轉債、金融債等。其中,優先股只能計入一級資本,而不能計入一級核心資本,而且優先股所提供的一級資本最多只能是1%;而金融債本身只能作為二級資本,解決不了銀行的問題;配股和定增在破凈的情況下很難推行,低于凈資產配股或者定增,對于國有銀行和國資控股的股份銀行都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在當前情況下,發行可轉債是銀行最佳的再融資方式。(記者 呂江濤)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證券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