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戰”看點
摘要: 2018年已經收官,2019年1月份的開門紅“產品戰”已經到來。
2018年已經收官,2019年1月份的開門紅“產品戰”已經到來。但與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轉型走在前面的大型上市保險公司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產品,而是將競爭點轉向升級產品的保障功能。
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認為,通過產品升級或調整產品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度的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保險業結構調整進入更廣更深層次的一種體現。2019年,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再升級
今年開門紅產品與往年不同的是,上市險企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開門紅標簽產品,而是審時度勢地進行升級策略。
從長城證券整理的國壽股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這5家上市險企旗下壽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來看,各險企2019年開門紅產品逐漸從理財型向長期保障型轉型。
從不同公司來看,國壽股份推出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A款以及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B款等產品,升級保障功能;平安人壽推出高端產品財富金尊、金璽人生和金瑞人生等產品;太保壽險推出鑫滿意等產品;新華保險宣布推出行業首款特定心腦血管疾病專項保險+推出3套特色鮮明的保險產品計劃,以豐富產品組合體系,為客戶提供全程、全面、全家的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太平推出卓越智臻終身年金保險和福壽連連等產品。
“2019年開門紅產品落地,行業整體時點晚于去年,管理層淡化時點考核,長期利好行業穩定發展。國壽股份率先于去年12月上旬完成開門紅第一輪鑫享金生系列試銷,預售新單約為350億元。平安人壽則堅持“產品結構多元化、支持機構穩健發展”策略,合計22款產品豐富產品線深度。”申萬宏源證券研報提到。
劉文強認為,產品結構調整會使保障型產品、健康險產品大幅增加,理財險型產品相對減少。但短期內,2019年開門紅仍然是以理財型產品為主,開門紅的第二階段將是看保障型的產品的角逐。
申萬宏源證券研報預計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2019年首月代理人渠道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9.0%、3.0%、-11.0%和-14.3%,主要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的影響,但在長期保障缺口存在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保障類產品的需求依舊可期,儲蓄托底、加碼保障或將成為未來開門紅的主流形態。
總體來看,上市險企積極部署2019年開門紅銷售,以年金型產品為主,理財與保障均有銷售,保障類產品在開門紅銷售中的重要性提升。
健康險或成開門紅新動能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的提升,各險企加大健康險的推動力度,該險種或成2019年開門紅保費增長的新動能。
2018年行業健康險的快速增長也反映出市場對健康險需求旺盛。2018年行業健康險累計同比增速從1月份的-16.79%升至11月份的23.22%,自去年6月份以來,逐月同比增速均高于15%。月度同比增速持續向好,下半年各月平均同比增速為41.06%,10月份的同比增速為45.54%。
從各上市險企已經披露的去年數據來看,健康險也呈現快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中國太平健康險業務收入148.11億元,同比增長114.50%,占比遠高于2017年中期的7.7%,高達14.8%;中國平安長期健康險收入446.91億元,同比增長40.04%,是除年金險以外增長最快的險種;中國人壽健康險業務收入480.9億元,同比增長28.84%,占保險業務的13.34%;新華保險健康險業務收入222.29億元,同比增長33.9%,健康險拉動了保費收入的增長。
從監管導向來看,134號文規定了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的原則,強調保險要以保險基本原理為根本,重點發展長期保障型險種,各大險企也因此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型產品,加大保障型產品的銷售力度,推動價值率不斷提升。以中國平安為例,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大幅領先于其他產品類型。按照首年保費的統計口徑,2018年上半年,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高達93.6%,價值率遠領先于電網及其他渠道。
長城證券研報認為,總體來看,健康險保費銷售的相對回暖為新業務價值率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行業回歸本源的大背景下,保障型產品處于景氣周期。(記者 蘇向杲)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證券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