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種子飛行機制揭示新型流體行為
摘要:原標題:蒲公英種子飛行機制揭示新型流體行為根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植物科學論文,科學家通過研究種子飛行背后的物理機制,發現了一種新型流體行為,并揭示了
原標題:蒲公英種子飛行機制揭示新型流體行為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植物科學論文,科學家通過研究種子飛行背后的物理機制,發現了一種新型流體行為,并揭示了一直不為人知的蒲公英種子的飛行機制。
蒲公英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會利用冠毛(小絨球)來幫助種子飛行擴散,冠毛會延緩種子的降落,使種子飛行的距離超過水平風吹送的距離,冠毛或許還可以影響種子降落的方向。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為什么羽狀種子(如蒲公英)長有冠毛而不是翼狀膜,因為已知翼狀膜是可以增強其他一些物種的升力的,例如槭樹。
鑒于此,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中山真美、英格納茲奧·馬利亞·維奧拉及其同事構建了一個垂直風洞,對自由飛行的和固定的蒲公英種子的繞流做了一次可視化處理,并由此發現了流體浸沒體周圍的一種新型流體行為。
研究中,通過長曝光攝影和高速成像,團隊成員發現了一個穩定的氣泡——渦環,它與種子本體分離,但穩定地保持在冠毛下部固定距離的位置。不僅如此,蒲公英冠毛的孔隙度似乎受到精確地調控以穩定渦環,并且與實心盤相比,冠毛產生的單位面積阻力是其4倍以上。
研究團隊認為,正是這一原理,使得羽狀設計比翼狀膜能更有效地擴散輕盈的種子。(張夢然)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