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尋找小微金融突破口 探索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
摘要: “我們針對小微融資的手機應用軟件上線20多天,下載客戶超60萬,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大行做小微金融前景廣闊。”
“我們針對小微融資的手機應用軟件上線20多天,下載客戶超60萬,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大行做小微金融前景廣闊。”日前,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張為忠欣喜地告訴記者。
隨著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過去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障礙正被逐步破解,建行等大型商業銀行正以數據和平臺為突破口,探索小微金融服務的新模式。
最近,在東莞虎門經營服裝輔料、花邊織帶等產品的一位黃姓老板特別高興,他的服裝輔料公司因誠信納稅、征信良好獲得建行117萬元的免抵押授信額度。“以前貸款很麻煩,從提供抵押、評估到審批,少說也得一個月。現在稅務局和建行開展合作后,憑借納稅信用等級,公司不僅無需抵押,更是一天之內完成了審批。”
“建行服務小微企業效率的大幅提升,首先得益于豐富的數據采集和高效的數據加工。”張為忠介紹,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一直存在信息、信用“瓶頸”,傳統授信模式下要求的財務信息很難為小微企業精準“畫像”,而輔助增信的抵押和擔保更是拉長了融資鏈條,推高了融資成本。
為進一步破解小微企業“缺信息”難題,近年來建行加強對小微企業內外部數據的互聯與整合,積極對接稅務、工商、海關、司法等相關政務信息,并充分利用社會公共信息,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評價,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實的信用風險模型。與此同時,建行深挖數據,力圖實現精準營銷。
截至今年9月末,建行小微金融的拳頭產品——小微快貸的余額已超2300億元,客戶超32萬,不良率低于0.3%。根據多維度數據的整合分析,小微快貸針對不同客戶類型及需求場景,已形成“云稅貸”“賬戶云貸”“醫保云貸”“投標云貸”等多個子產品體系。據介紹,今年年底前,建行將組成16朵“云”,全面契合小微企業的經營特點和成長階段。
“如果黃老板近幾天再申請貸款,他將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務,因為我們針對小微企業推出了一款全線上融資的手機應用APP——建行惠懂你。”張為忠介紹,這款應用就像一個擺滿小微金融產品的超市,將小微快貸系列產品一一陳列。客戶可線上進行貸款額度測算、預約開戶、貸款申請、支用還款等操作。上線僅二十多天,已經有17萬戶小微企業通過這款APP獲得貸款。
便捷操作的背后是尖端金融科技的支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把金融科技作為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建行更是在國有大行中率先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
張為忠表示,大行要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全流程網絡化、自助化操作,不僅需要打造新的業務流程,更離不開大數據分析、生物認證、人臉識別等科技能力支持。這樣才能既減少客戶信息采集、調查、驗證等人工操作,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
“過去,大型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主要靠傳統人工操作,運營成本高,服務覆蓋面窄,一些大行的普惠金融貸款一年新增200億元就算不錯了。”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不過,隨著銀行開始運用互聯網思維,突破傳統線下融資模式,小微金融服務逐漸成為銀行轉型創新的排頭兵,為銀行發展帶來新動力。
今年以來至9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新增1600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新增超過1300億元,增速較各項貸款增速高40多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新增15.5萬戶,在同業中遙遙領先。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銀行發展小微金融是可以做到商業化、可持續的,尤其是那些支持金融技術創新的大行,能夠在傳統金融的“百慕大三角地帶”開拓出新的“藍海業務”。
“未來的金融,必將是得草根者得天下。”田國立表示,面對小微金融,銀行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利用新的平臺模式和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數據資產經營能力,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態。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