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發債緩解償付壓力
摘要: 今年前三季度,共有7家險企獲批發行10年期資本補充債券,總計不超過445億元。
原標題:險企發債緩解償付壓力
今年前三季度,共有7家險企獲批發行10年期資本補充債券,總計不超過445億元。其中,中國人保及其子公司人保壽險獲批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規模較大,合計不超過300億元。對此,有市場分析指出,險企通過發債補充資本,旨在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促進調整業務結構,優化產品服務,助力公司轉型升級。
“在全行業持續防風險、嚴監管、調結構的形勢下,保險行業自身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并較高位運行,戰略風險和聲譽風險均呈現向好趨勢。但是,當前外部環境正發生較大變化,各種外部沖擊對保險業構成嚴峻挑戰,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依然是保險監管的首要任務。”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傳統大型保險公司依靠深耕行業多年的經驗和較強的綜合實力,及時優化公司業務結構,提升服務水平,穩占一定的市場份額。不過,部分中小險企隨著業務拓展資本消耗加大,同時公司資源、人才、規模相對較弱,在面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承保虧損不斷加劇,企業利潤出現明顯下滑,償付能力頻頻亮起黃燈,亟需補充資本緩解償付能力壓力。”某保險公司業務經理說。
據悉,保險公司補充實際資本、改善償付能力有多種渠道,包括股東投入、盈利積累、發行債務性資本工具和保單責任證券化產品等。其中,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條件相對嚴格,一般是大型險企的主要選擇。按照2015年央行和原保監會聯合下發的《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規定,申請公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保險公司必須滿足5項明確的要求:包括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連續經營超過3年;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凈資產不低于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險企資本補充債券出爐后,2015年有13家保險公司獲批,累計發債規模801億元;2016年規模大幅減少,僅有4家保險公司獲批發債295億元;到2017年,這一數字又增加至349.5億元。今年以來,我國保險公司境內新發債務規模再度大幅回升。
從今年不同險企發債規模來看,保險集團發行規模最大,人身險公司發行規模次之,財險公司再次之。從債券類型來看,上述險企發行的均為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
除了大型保險公司,一些中小險企也寄望于此渠道獲得補充資本。例如,今年已有農銀人壽獲批發行不超過35億元資本補充債券,英大泰和財險獲批發行不超過15億元資本補充債券,中英人壽獲批發行不超過25億元,幸福人壽獲批發行不超過30億元等。
“資本補充債可在央行的監督管理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這種方式保險公司無需付出流動性溢價,融資成本較低,加之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交易靈活,投資者更加活躍,自然不少險企會優先選擇此方式籌資。”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三季度的債券跟蹤評級結果來看,中債資信等評級機構對16家險企存續期債券出具的評級結果均為“穩定”。
從目前國內險企存續期債券的整體情況來看,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近期發布的《2018年下半年中國保險行業信用風險展望》表示,截至2018年6月末,我國保險公司存續債券共64只,包含39只次級定期債券(含次級定期債務,下同)和25只資本補充債券,合計存續規模2249.43億元;除1只次級定期債券期限為15年期外,其余63只債券的期限均為10年期。
從債券到期期限分布來看,2024年至2026年,以及2028年將是債券到期的高峰期,到期規模分別為356.03億元、654億元、440億元和420億元,占存續債券總規模的比重分別為15.83%、29.07%、19.56%和18.67%,到期分布結構相對分散。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