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武器:百年難禁的惡魔
摘要:近年來,化學武器登上新聞頭條屢見不鮮。頻頻出現的化學武器,不僅給無辜民眾造成了嚴重傷害,也為人類和平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國際條約屢禁不止事實上,自化學武器誕生
近年來,化學武器登上新聞頭條屢見不鮮。頻頻出現的化學武器,不僅給無辜民眾造成了嚴重傷害,也為人類和平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國際條約屢禁不止
事實上,自化學武器誕生之日起,人們就對化學武器的使用恨之入骨。1925年《日內瓦協定書》中明確規定,嚴禁各國在戰場上使用毒氣。如今,人們對于徹底消除化學武器的呼聲越來越高。消除威脅、促進和平,早已成為負責任國家的發展共識。1992年11月30日,世界上第一個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關于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得到通過,并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公約》主要對世界范圍內化學武器的銷毀進行核查,并進一步確保化學武器及相關原料不在世界上繼續擴散,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制備化學武器的工業化學品較為容易獲得,恐怖分子可自制化學武器實施恐怖襲擊。1995年3月,日本恐怖組織奧姆真理教就在東京地鐵列車上制造了“沙林毒氣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致殘、約5500人中毒。“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也曾多次在戰場上數次使用化學武器,并且擁有了自己制造少量氯氣和芥子氣等化學武器的能力。
不幸的是,化學武器這一反人類文明的戰爭產物,不但沒有成為歷史,反而作為一種極端手段反復登場。
化學武器的種種罪行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就開啟了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潘多拉魔盒”。在這場被稱為“毒氣大戰”的化學武器博弈中,交戰雙方共動用毒劑54種,總釋放量高達12.15萬噸,直接導致127萬余人中毒,超過9萬人死亡。
從那時起的100多年來,化學武器就如同飄蕩在戰場上空的幽靈,久久揮之不去。隨著軍事需求的快速推動,目前化學武器形成了包括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和全身中毒性毒劑共6類規模龐大的“毒品庫”,早已犯下了戕害世人的種種罪行。
一戰時期大行其道的氯氣、光氣等氣體屬于窒息性毒劑,主要損害呼吸器官并造成人窒息死亡。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使用的氰化物“齊克隆B”,是“全身中毒性毒劑”的代表,可破壞人體紅細胞的供氧能力,主要引起胸悶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因日軍在抗日戰爭中用于屠殺中國軍民而聲名狼藉的芥子氣,通常散發著難聞的大蒜氣味。這種“糜爛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和眼睛侵入人體,可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壞死、皮膚糜爛、畏光甚至失明。
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化學武器甚至還“搖身一變”,開始“裝扮”成非致死性的失能武器。“失能性”化學毒劑隨后被某些國家列為“非致命劑”而不予裁減,這些曾經的“戰場幽靈”就更加肆無忌憚地在世界各地游蕩。
美國于1962年研制的毒劑畢茲,可直接造成人體思維和運動機能障礙,進而喪失作戰能力。游離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中間地帶的“生物調節劑”,可使作用對象處于昏睡、紊亂等狀態,同樣可以作為戰場上的“大殺器”。這些新型“失能性”毒劑雖然沒有殺人,但依舊對一線士兵和無辜平民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創傷。
化學武器的“發家史”
1915年4月22日17時左右,一種黃綠色煙霧幽靈般出現在守衛伊普爾的協約國軍隊面前。這種“像是寒夜籠罩在水草地上”的煙霧隨風飄入英法聯軍陣地,霎時間人們覺得眼睛、鼻子和喉嚨如同被酸性物質燒灼一般,紛紛倒地或四散奔逃。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次在戰場上施放具有現代意義的化學武器。劇毒的氯氣直接造成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至少5000人死亡。
作為現代化學武器的“始作俑者”,德國軍隊頻繁將其用于戰場。到一戰的最后一年,德軍炮彈的一半以上都充有毒氣。由施放氯氣伊始的化學戰,很快就發展成人間毒氣大戰。一時間,光氣、雙光氣和芥子氣等毒氣,相繼在奪取戰爭勝利的野心催化下粉墨登場。英、法、俄、美等國也以牙還牙,大量使用刺激性、窒息性、糜爛性毒劑等化學武器,甚至率先使用了路易氏毒氣。
《日內瓦協定書》中明確禁止使用毒氣,卻沒有剎住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的“邪惡之風”。
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亞時就動用了毒氣。日本更是在侵華戰爭中將毒氣作為制勝武器,先后使用毒氣戰2000余次,直接造成我國超過10萬軍民死亡,相當于一戰死于毒氣戰的人數總和。
二戰結束后,由于不需要大規模資金和技術投入就可快速組建可觀的殺傷武器庫,化學武器被作為“窮國原子彈”得到大量生產和裝備,并在戰爭中頻繁使用。冷戰期間,僅美國和蘇聯掌握的龐大化學武庫,數量就達幾萬噸,足以將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和動物毀滅。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就曾對伊朗采取過塔崩、沙林等毒氣攻擊200余次,直接造成約10萬人中毒。
(摘自《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