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后座A放射性同位素分布“重現”
摘要:原標題:仙后座A放射性同位素分布“重現”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最新計算機模擬,成功再現了大約34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殘骸仙后座A中鈦和鎳的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最新計算機模擬,成功再現了大約34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殘骸仙后座A中鈦和鎳的放射性同位素空間分布。由于這種分布能直接反映中子星爆炸的情況,有助于解開“超新星爆發”之謎。
質量超出太陽8倍以上的大質量星誕生之后,經過數百萬年穩定進化,星體中心大部分由鐵形成核。核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1.5倍后,就會由其自身重力作用發生塌縮,形成半徑約10公里的“中子星”。誕生初期的中子星密度大于原子核,溫度可達到5000億攝氏度,產生大量質量近乎為零的基本粒子中微子。
引發超新星爆發的物理過程是50年來的未解之謎。關于爆發機理最有力的一種學說認為,熱中子星內部釋放的中微子的一部分被周圍氣體吸收,使氣體被加熱。通過“中微子加熱”氣體出現激烈運動,就如燒開的水壺蓋子被噴飛一樣,激烈的氣體“泡”引發了超新星爆發。
此時釋放出的熱物質中,有合成的鈦與鎳的放射性同位素鈦44(質子數22、中子數22)和鎳56(質子數28、中子數28)等重元素,之后鈦44衰變為鈣(質子數20)的穩定同位素,鎳56衰變為鐵(質子數26)的穩定同位素。衰變熱導致超新星持續數年發出耀眼光芒。
中微子加熱“煮沸”的氣體,其沖擊波呈非球對稱型擴散。迄今為止,已觀測到多數超新星殘骸釋放出的大規模“非對稱性”沖擊波。
研究小組對鈦44和鎳56等重元素合成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中子星受到的沖擊越強,鈦44與鎳56的空間分布的非對稱性越大。這是由于它們是在超新星的最深部位,即中子星近旁產生,因此空間分布最直接反映爆炸的非對稱性。
研究小組今后將驗證更多年輕超新星殘骸的中微子加熱爆炸模型,以期能揭示超新星爆發的機理。這一成果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記者陳超)
(責編:孫競、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