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拋頭顱 事跡永傳頌
摘要: 革命拋頭顱 事跡永傳頌——烈士李渭濱后人感謝家鄉的父老鄉親□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記者向李渭濱烈士獻花。 陳素銀和外孫在看《天中英烈》。清明時節雨
革命拋頭顱 事跡永傳頌
——烈士李渭濱后人感謝家鄉的父老鄉親
□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記者向李渭濱烈士獻花。
陳素銀和外孫在看《天中英烈》。
清明時節雨紛紛,心香一瓣慰忠魂。縷縷春風,訴不盡對革命烈士的無限深情;綿綿細雨,道不盡對烈士英魂的無盡哀思。
“感謝駐馬店的父老鄉親對先輩的緬懷,如果有時間,我們一定會回家鄉謝謝大家。”昨日上午,當在武漢市定居的革命烈士李渭濱的后人聽說記者再次來到汝南縣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時,言語間充滿了感激之情。
清明祭掃慰英靈
清明節前夕,記者來到汝南縣烈士陵園。
“這幾年李渭濱烈士的后人沒有回來,但每到清明節,一些熱心市民都會為英雄獻花。”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說。
記者剛走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就看到兩名市民正在李渭濱烈士的墓碑前獻花,二人隨后還向其他烈士的墓碑鞠躬獻禮。
“這些革命烈士是我們的驕傲。雖然他們的親人不能來祭拜,但是只要這些烈士的墓碑在這里,我們每年清明都會來為他們掃墓。”市民彭先生說,清明節是祭掃陵墓、緬懷故人的節日。今年清明節,大家除了緬懷故去的親人外,還緬懷那些在戰爭中為捍衛國家獨立、民族尊嚴而英勇戰斗、血灑疆場的英烈。
得知不相識的市民為爺爺掃墓,遠在武漢的李渭濱的孫女李穎告訴記者,爺爺犧牲那么久了,家鄉媒體再一次把爺爺的事跡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對他們一家人來說是最高的榮譽。同時,每逢清明節還有熱心人士前來為爺爺掃墓,她很感謝家鄉的父老鄉親。
李穎說,爺爺是著名的革命烈士,多年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家人。作為英雄的后人,她更要繼承和發揚爺爺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兢兢業業,嚴格要求自己,為建設美好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革命事跡永傳頌
2015年4月初,記者采訪汝南籍革命烈士李渭濱的生前身后事。當時了解到,李渭濱青年時期積極投身革命,1930年被任命為鄂豫皖特委常駐新蔡特派員,把新蔡縣城西的小李莊作為活動中心點。
本報隨后刊發《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一文,報道了李渭濱的革命事跡。采訪時,記者在汝南縣華南公墓(汝南縣烈士陵園)見到了烈士的墓碑以及其妻子的墓碑。
通過李渭濱妻子的墓碑,記者得知李渭濱子孫滿堂。經了解得知,李渭濱的后人遷居到了武漢,已經十多年沒有回來過。
夫唱婦隨為革命
報道刊發后不久,記者接到武漢一個叫馬祥的市民打來的電話,稱他是李渭濱的孫女婿,在武漢定居,妻子李穎在網上查找資料時發現了記者寫的文章。
記者了解到,李渭濱的妻子史心榮也是一名革命戰士,1931年隨夫李渭濱在鄂豫皖地區從事革命工作。1933年,因時局緊張,有孕在身的她不得不暫時回家,哪知這次與丈夫的分別竟成為永別。
史心榮帶著一雙兒女苦苦熬了17年,直到全國解放才知道丈夫已為國捐軀。
解放后,史心榮跟隨兒女到武漢生活,并在那里定居。李渭濱的女兒和兒子已去世,兒媳陳素銀對公婆的事較為了解。
革命精神要傳承
“我婆婆是大好人,對黨懷著赤子之心。”回憶起婆婆,陳素銀深有感觸地說,婆婆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家人對她很尊敬,并讓老人過了一個安詳的晚年。
《天中英烈》出版后,記者第一時間給陳素銀寄去一本。看到書中的報道,陳素銀很激動,召集家人閱讀。
“看,這就是你的曾祖父。他是一位英勇的革命戰士,為祖國和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你長大以后要繼承他的精神,做一個勇于擔當的烈士后代。”陳素銀翻開厚重的書本,對外孫說。
“感謝家鄉媒體對李家先輩的報道,我們一定會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教育后代銘記歷史,樂于奉獻,無愧先輩教誨。”陳素銀說。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