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背大鼓走四方 國防故事傳萬家
摘要: 70歲的涂鴻業是正陽縣大林鎮涂店村農民。他不僅是一位淮南大鼓書的執著守望者,還是一位國防教育義務宣傳員。當地農民稱贊涂鴻業—— 自背大鼓走四方 國防故事傳
70歲的涂鴻業是正陽縣大林鎮涂店村農民。他不僅是一位淮南大鼓書的執著守望者,還是一位國防教育義務宣傳員。當地農民稱贊涂鴻業——
自背大鼓走四方 國防故事傳萬家
通訊員 范 杰 趙儉雪 胡世寶
“這部書叫長征傳,十天半月說不完,明天接著往下演,國防故事你要聽,長征精神代代傳。”
少年拜師,成就淮南大鼓說書的鄉間藝人
所謂淮南大鼓書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最早流行于唐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人民在勞作間隙,為歡娛就地架起鼓,拿起竹板敲打,一邊打鼓、一邊打竹板不停地說唱的藝術,后來演變成藝人用雙手分別持銅鏈和竹板伴奏的吟唱形式,主要在淮河以南地區流傳。因其唱詞朗朗上口,曲調婉轉,說唱酣暢淋漓,表演抑揚頓挫,惟妙惟肖,深受淮河兩岸群眾歡迎。
上世紀60年代,農村沒有電,電視和電影還沒有覆蓋,而具備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淮南大鼓書就成了當地群眾主要的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就在這個年代,農村正處在生活困難時期,13歲的涂鴻業為了糊口,就跟著說大鼓書的藝人學藝。每當說書師傅走村串戶,他就跟著背鼓。架好支架,師傅坐場說唱,他就聚精會神地記在心上。18歲那年,涂鴻業就追隨師傅一邊上場開始說唱,一邊潛心研學淮南大鼓書的小曲藝。
老人說,開始學說大鼓書沒有工具,他就用破碗敲,用筐子當鼓,手不知磨破了多少回,眼淚不知掉了幾籮筐,方能過關上場表演,俗話說:“匠心出藝術,嚴師出高徒。”到1960年,涂鴻業聽過師傅說唱一遍,就能夠背得滾瓜爛熟;看過師傅演唱一回,就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從此,涂鴻業與淮南大鼓書結下了不解之緣,16歲便登臺獻藝,技驚四方,成了淮河兩岸說唱大鼓書的鄉間藝人。
癡迷說書,走村串戶成為“莊稼人的百靈鳥”
涂鴻業老人常說:“藝多不壓身,只要藝術精。”為了弘揚淮南大鼓書曲藝文化的精華,他曾多次請教縣群眾藝術館的年長師傅,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在說唱藝術上,他樂當一名學徒,修煉出獨具淮南藝術風格的唱詞、唱法;在編輯書帽上,他廢寢忘食地自編自導上百部國防故事的書帽段子。涂鴻業說:“這淮南大鼓書,每部書在說唱前都得有一段書帽作為引子。”他說的書帽就是說書前等人到齊的時候墊場用的,常言說得好,編筐貴在編筐口,說書貴在說書帽。涂鴻業在編順口段子時,特別強調故事要耐人尋味,吸引聽眾,貴在精益求精,每部書帽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語言俏皮、詼諧幽默,在結束時,他會給聽眾造成懸念,讓聽眾都想接著聽下一段。
上世紀70年代,涂鴻業作為全縣民間藝術名人,被縣人武部、鎮武裝部聘請為國防教育義務宣傳員,又被全鎮中小學校聘為革命傳統教育輔導員,還被縣群眾藝術文化館聘請為大鼓書說唱團指導。那時候,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少,每季度才輪一次聽說書的機會。夜晚,鄉村的中心地帶,就是在村民集中的村中大槐樹下懸掛一盞馬燈或點上一個豆油燈,放置一個小木桌、兩塊銅板、一面大鼓,有時候是他一個人在演唱,有時候他再帶上徒弟專門敲梆子。老人的煙袋鍋在遠處一閃一閃地亮著火星,孩子們圍在眼前,都豎著耳朵聽唱,什么《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鐵道飛虎隊》、《雷崗戰役》、《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還有《岳飛傳》、《楊家將》、《穆桂英掛帥》等,戰斗故事緊扣心弦,歷史故事懸念迭起,讓老人聚精會神、陶醉著迷,讓青年人精神抖擻、拍手叫好,有時候一場下來能唱通宵。
1982年,他在信陽羅山縣城里說唱了28場大鼓書后回家沒多久,羅山縣城有一位老人過80大壽,老人的兒女準備放電影慶祝,可是老人非要請涂鴻業去說書。老人的兒子便開車把涂鴻業接到羅山縣城說書。老人拉著涂鴻業的手激動地說:“涂先生,我聽了你的20多場書,沒有聽到結尾,很想接著聽,這次你來必須把《岳飛傳》說結束再走。”
老人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從沒聽過涂鴻業說書,當天夜里聽了一場,第二天老人的大兒子對涂鴻業說:“怪不得我爸要請你說書,我昨晚聽了一場,實在有意思。”本來是三場書,后來他們又增加了四場。
上世紀80年代,涂鴻業除了種地以外,就是被邀請到各個村莊表演。“那時候,來聽我說書的人非常多。”涂鴻業說。他從來不講報酬多少,有時還不好意思收錢,但樂此不疲。有一次,他被人接連不斷地請去說《岳飛傳》,3個月后才回家。1988年,涂鴻業被縣文聯推選為正陽縣曲藝協會副會長,被縣文化館推薦到“群眾曲藝說唱團”當了一名國防教育宣傳員。從此,他用大鼓說書的形式,巡回全縣為群眾演唱國防故事,被當地群眾敬稱為“莊稼人的百靈鳥”。當年,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農民報》、《駐馬店報》等新聞媒體以《莊稼人的百靈鳥》為題,專門作了典型報道。
老當益壯,他保證每個曲目都有一個國防故事
涂鴻業說:“聽眾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正是我最高興、最開心的時刻。”當他高興時,曾經連續演出18場,每場3個小時,他的嗓子還不啞,聽眾都夸他是老當益壯不減當年。
有一年,正陽縣慶祝八一建軍節,舉辦國防曲藝會演,涂鴻業演了一段《平原槍聲》,他自編自演了日本鬼子小隊長中村,刻畫的日本軍官形象轟動全場。當時一位評委激動地站起來說:“啥叫一級演員,涂鴻業就是一級演員。”
上世紀90年代,小小熒屏帶來的歡歌笑語飛入尋常百姓家,農村人不知不覺冷落了說書人。聽村里王大嬸講:“這幾年聽老涂說書的都是一些上歲數的留守老人,年輕人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愛看電視、攏不齊場子,老涂說書經常坐冷板凳。”針對農村文化娛樂設施基礎薄弱、國防教育不足的實際,涂鴻業與時俱進,打基礎、補短板,發揮自己說書功底深厚、技藝精湛的優勢,因地制宜、因人說唱,他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季節開展國防教育。他常說:“種田看氣候,說書看場候。”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活到老,唱到老,他發誓:“今生今世,一定要讓淮南大鼓書說唱藝術流傳下來,為子孫后代講好國防故事。”
每一個曲目都有一個國防故事,都有國防教育意義,讓人們從中弄懂沒有國家強大,哪有小家安全,沒有國家興旺,哪有小家致富的道理。涂鴻業保證教育效果,他的大鼓書中的每個曲目都講述了一個國防故事,像《鐵道游擊隊》講的是幾個英雄人物在鐵道附近抗戰的故事。現代曲目《送哥當兵妹妹光榮》是講述妹妹承擔家里生產、孝敬父親,讓哥哥放心當兵、保家衛國的故事,也是一部宣傳《兵役法》的好曲目。
如今,涂鴻業年過七旬,老當益壯,他利用春節等傳統節日,仍然自背大鼓走四方,把國防故事送到千家萬戶。他只有一個心愿:“生命不息,說書不止,在古稀之年,要把淮南大鼓書這一中華曲藝文化傳承下來,讓國防故事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