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神奇的七個村莊!
摘要: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時刻跳動著一顆“有趣、有用、有愛”的心,盡心、盡力、盡意為大家搜羅又奇又美的旅行目的地,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自駕旅行!下面這七個神奇的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時刻跳動著一顆“有趣、有用、有愛”的心,盡心、盡力、盡意為大家搜羅又奇又美的旅行目的地,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自駕旅行!
下面這七個神奇的村莊,很多人可能連一個都沒見過!又奇又美,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再不去,它們就要消失了~~
中洞苗寨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
據說這里被稱為“亞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本人不敢肯定是亞洲最后的,但確定是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
在沒有看到這個之前,真不敢相信,在21世紀的中國,竟然還有生活在洞穴中的。
中洞苗寨的出名據說來源于一位美國人,2003年,一個叫胡蘭克·博德的美國來到中洞,看到這里苗民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
洞口被蒼松翠竹所遮掩,真正的山頂洞人哦,中洞人的天空永遠是凝固的!
洞內開闊、寂靜,洞中人家籬笆做墻,洞頂便是屋頂,家中陳設多是做工拙樸的木頭箱柜、桌凳。
靠近洞口散布著幾十座同樣沒有屋頂的干欄式木柱竹樓,像舞臺布景,人們就在這舞臺上天天演繹著真實的“山頂洞人”古樸生活。
所有洞穴內的房屋,無一例外地都沒有蓋房頂,怪石嶙峋的洞頂,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天花板。為了防止洞頂滲漏的水滴,一些屋架上簡單地拉上一張塑料布。
洞內居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種田、放牛或養豬。
洞中的居民只有微薄的土地能夠耕作,少數人放養牲畜換回吃穿,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弱婦孺在家中。人們過著人均收入不足兩千元的生活。
2008年,針對洞穴內潮濕、陰暗的惡劣環境,為了讓洞中苗人整體搬出洞外居住,紫云縣實施了“中洞組移民搬遷項目”,在距中洞500米的山下新建了移民房屋和寄宿制學校,但有的人不愿搬出。
談及不愿搬出的原因,苗人王鳳清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洞中冬暖夏涼,不怕刮風下雨,我們很難再適應外面的居住環境。”
洞里現在可以住宿,有幾戶人家辦上了客棧。不過,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中洞苗寨還能堅持多久呢?
坐標:貴州省紫云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離紫云縣城約30公里,距貴陽161公里。
交通方式:自駕+徒步
方式一:進洞的路途十分艱險遙遠。從政府為這里居民修筑的公路盡頭下車,還要步行一小時崎嶇山路。
地坑院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這個堪稱中國最最神奇的村莊,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地下四合院:挖個坑,建個院子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干上幾年,能讓幾代人住上上百年。
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
據考證,天井窯院距今已有1500--2000的歷史,屬于黃土高原地域獨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類“穴居”發展史演變的實物見證。
地坑窯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樣。
遠而眺之,進村不見院,只聞人語響。犬吠雞鳴音,不知何處覓。窯頂阡陌橫,女墻幾相同。
近而察之,炊煙裊裊,地下人往來,梨樹濃陰,投院中沁人清涼。
這也是一處地下陽光房,溫度常年在20℃左右,天然空調,恒溫住宅。
這是黃土高原地帶生長的人與黃土深深的依戀之情,祖祖輩輩黃土人割舍不盡流淌著的血脈。窯中灶臺連暖炕,地坑小院石圍墻,蜿蜒曲徑通院落,年代久遠情意長。
環視院落,煙熏火燎,質樸自然。大院里一溜排開的七口鐵鍋,承載了多少溫情和回憶。神奇的過山灶,由7~8個灶眼串聯而成,為廚師炒、悶、燉、蒸,提供不同火候。
剪紙,是陜縣地坑院民間的又一個傳統民俗, 這里的民間藝人在全國剪紙大賽中,曾經多次得過金獎。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城、甘肅垅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陜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還有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但是在現代文明的墻裂沖擊下,村民紛紛搬離地坑院。陜縣一帶就有“人就是窯”的說法,人走窯就會塌,如今廟上村共留存有幾十座地坑院,這些地坑院大多是100年前開挖的。
所以,你要是對原汁原味的地坑院感興趣,還是趁早去吧。
陜縣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圖
(德國飛行員武爾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爾-呂登豪森,于1933年-1936年間拍攝)
懸空村最傲嬌的村莊
山西有個懸空村,稱得上是最傲嬌的民居!背倚峭壁,面朝峽谷,遠看好似一個“空中樓閣”。
這個村叫做王化溝村,它不上不下,整個位居于半山腰上,離地百余米的懸崖上,順崖就勢而建。
從外觀看,因為山腰空間狹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則懸空而建,從山縫中伸出的幾個木樁,把村子整個支了起來,懸空而建,給人的感覺有些搖搖欲墜,從原木的縫隙中向下窺視,數丈深淵讓人不寒而栗。
村子里唯一一條“主干道”,長約不到一公里,是用木樁一根一根鋪起來的,就是在房前進行加寬,路面很窄,半懸在空中,形成了罕見的“空中棧道”景觀。
“懸空村”的房屋錯落有致,戶戶相連,下面以豎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撐,看似危險,實則相當堅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筑完好無損地保存著。
置身石屋樓閣,憑欄放眼,峽谷綿延,百里云海,萬頃蒼翠,滿目碧野。澗底有潺潺流水,其聲淙淙然,猶如天籟。對面乃山之陰,松林茂密,蔽日遮天,森森然,竟是杜甫詩中“陰陽割昏曉”的如實寫照。
夏季,這里的平均氣溫只有20攝氏度左右,涼爽宜人。雨后,整個小村一片霧靄,散發著木頭、青石、泥土的香味。
懸空村身世迷離,據考證,300多年前,村民的先輩們就已到達這里。據當地的村民們講:整個村子,全都姓王,祖先是明朝末年的將領,為了保護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才遷居到這里。
毫無疑問,懸空村是正在消失的“天上人家”。以前村里最多的時候有160多人,可現在常住人口已不足30人。年輕一帶都出去務工,或是選擇在寧武縣安家,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
坐標: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東寨鎮涔山鄉王化溝村。
客家圍屋神話般的天外來物
初溪土樓群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圍屋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
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龍屋的蹤跡。
福建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的土樓群,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顯示了漢族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集慶樓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客家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其結構十分獨特,樓里有72部樓梯,一戶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稱奇。
集慶樓的房間、樓梯、隔門全用杉木構建,相鄰處全靠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在穿越將近600年的風霜雨雪后,依然與厚達兩米的生土墻一起巍然屹立,顯得古老而不破敗。
善慶樓,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22間,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圍龍式建筑,采光通風的效果極佳,顯得雄渾莊嚴而又恬靜幽深,在粵東客家地區極為少見。
庚慶樓,圓形土樓民居,建于1840年,占地約660平方米,土木結構,高三層。每層31開間,通廊試平面。懸山頂,抬梁試構架。
繩慶樓,正方形土樓民居,建于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土木結構,由內外2座正方形土樓組合而成。
坐標: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崠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云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
四座圓樓簇擁著一座方樓,有人戲稱之“四菜一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列稱田螺坑土樓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
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絕倫,璀璨奪目,又像是一支氣勢磅礴的五重奏交響曲,在青山秀水間激越地奏響。
公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下。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田螺坑景觀魔術般地不斷變幻,圓樓時而在前時而退后,方樓時而隱蔽時而暴露。
來到坡底公路上,抬頭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樓群猶如布達拉宮橫空出世,巍峨聳立,莊嚴肅穆,在陽光下一派金碧輝煌。
這四座圓樓的建造者以順地勢增減一層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層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坐標: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60公里。
自駕:廈門-沈海高速-廈蓉高速-福詔高速-X562/甘芳隧道-書蘆線-田螺坑土樓群。
土掌房你家的房頂就是我家的庭院
土掌房,一點不設防!
全村1000多間土掌房層層相銜或左右毗連,將村中數百戶人家結為一體,住房上下相通,左右連貫,層層疊起。
村內巷道交錯,整個村子就像一個立體的迷宮,又像是一座城,“城子”村名由此而來。
村前河水悠悠,林木滴翠,土掌房墻垣里探出羞澀的花兒,一派詩意的田園風關。
下家屋頂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頂,家家有庭院。只要進入一家,就可以從平臺進入另一家,直至走通,逛完全村。
秋收時節,全村成了一個大曬場,天臺上、屋檐下、墻壁上曬滿了金黃的玉米,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滿滿的農家氣息濃得化不開。
如今雖是汽車轟鳴的機器時代,但在小巷里里,不時會遇到馱貨的馬匹從身邊走過;還有村頭田間吃草的老水牛.......讓你有種恍惚穿越的感覺。
有人說,如果你是后現代主義,城子古村就是你夢語呢喃的世外桃源。
坐標: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縣永寧鄉,地處兩州(紅河、文山)三縣(瀘西、彌勒、丘北)雞犬相聞之地,距瀘西縣城25公里。
自駕:
昆明往石林方向,沿昆石高速公路(G80線)到石林后轉入九石阿公路,到達瀘西縣城后沿瀘中公路到達永寧鄉城子古村,全程197公里。
蘑菇房奇幻詩意的童話仙境
很多人應該都喜歡看《藍精靈》,很多人更是喜歡那里面的蘑菇房,滿溢著童話的美好。你相信嗎?我們的大中國的云南真的私藏著這樣的童話村莊。
蘑菇房你哈尼族的專屬詩意民居,是哈尼人的杰作,哈尼族分布在云南紅河谷、哀牢山一帶。
只見云霧繚繞深處,高高低低的蘑菇房若隱若現,與那大大小小的樹木和多情的云霧,幻化出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畫,讓你感覺誤入仙境之中。
當你耳邊傳來悠揚的哈尼山歌,你才愣過神來,原來這是在人間。
哈尼村寨背后是郁郁蔥蔥的古樹叢林,周圍綠竹青翠,棕樟挺撥,間以桃樹梨樹,村前梯田層層延伸到河谷底,別有一番詩意質樸的田園韻味。
蘑菇房一般分為三層,最底下的一層用來養牲畜,二層住人,頂層則是倉庫。每幢“蘑菇房”就是獨立的家庭,無院落無圍墻。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哈尼人遷徙到哪里,蘑菇房就蓋到哪里,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壯景。
蔥郁繁茂的樹林中,一群古樸而錯落有致的蘑菇房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下!上有森林,下有梯田,蘑菇房簇擁其中,大自然一幅和諧美好的田園圖畫。
這里的“梯田+森林+云海+蘑菇村寨”,是最完美的組合!有位網友說:云霧深深,茫茫無際,若隱若現的梯田,如通往天堂的時光階梯,虛幻,讓人想踏上去,又不知從何邁步。
蘑菇房經久耐用,體現出哈尼族人的上千年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與哲學。只是如今這樣的建筑,越來越少了,泥土稻草開始被瓷磚水泥逐漸取代。
目前有兩個比較大的蘑菇房村寨是作夫村和箐口村哈尼民俗村,但已被開發成為景區,你要是想體驗最原汁原味的蘑菇房,只有在整個元陽地區的那些不知名的田間地壟間尋覓了。
強烈建議你去蘑菇房住一下哦,一不小心就誤入童話王國,睡夢中會不會有藍精靈送來美好的祝福呢?
作夫村坐標:云南省紅河州紅河甲寅鄉。
箐口村哈尼民俗村坐標:元陽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8千米。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走吧自駕游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