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杠桿風險大 監管層出手規范
摘要: 近日,中國基金行業協會公布了幾份基金子公司的處分決定。據了解,今年以來,監管層對于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越來越嚴,多項規范政策正在出臺,監管層對于基金子公司的監管
近日,中國基金行業協會公布了幾份基金子公司的處分決定。據了解,今年以來,監管層對于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越來越嚴,多項規范政策正在出臺,監管層對于基金子公司的監管也由此前的粗放式管理轉為精細化管理。目前,基金子公司杠桿普遍很高,居于前二十位的基金子公司杠桿比例更是高達上千倍。
杠桿高達幾千倍
自2012年證監會允許基金公司設立專戶子公司以來,截至2016年3月底,79家基金公司設立了專戶子公司,管理總規模已達9.84萬億元。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銀行和信托公司不能做的業務,往往都是由基金子公司來做,而這些業務風險通常較高。“基金子公司區區幾千萬元的注冊資本金,卻管理著成百上千億元資產,且充斥著地產融資等高風險的通道類業務。近幾年來野蠻生長下的瘋狂擴張,讓人心驚膽戰。”王群航稱。
深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在與記者溝通時感嘆,“現在大部分基金子公司的注冊資本在2000萬至5000萬元之間,絕大部分是2000萬元,管理的金融資產總規模動輒四五百億元,‘杠桿’高達兩三千倍,有的銀行系的高達五六千倍,這太恐怖了。”
如果把管理的資產規模與注冊資本相比較,記者注意到,排名前二十位的基金子公司的杠桿率,普遍高達千倍以上。
監管開始逐步加碼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管理層對基金子公司的監管開始逐步加碼。今年4月,證監會點名處罰民生加銀資管,對該公司處以責令改正并暫停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備案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5月,證監會發言人表示,證監會已經修訂、起草了《子公司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點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指標指引》,并在適當范圍內征求意見。新規之下,基金公司設立子公司需滿足成立年限不低于2年、非貨幣基金公募規模不低于200億元、凈資產不低于6億元等7項最低“門檻”。
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對外公告,已于今年7月對民生加銀資管下達紀律處分公告。公告稱,由于民生加銀資管在2013年成立的X、Y、Z-1號系列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存在違法違規開展資金池業務問題,被協會要求暫停產品備案6個月,清理違規資金池業務。值得一提的是,7月份協會的紀律處分是延續證監會4月份的行政監管措施,兩項處罰都系民生加銀資管違規設資金池一事所致,因此將合并處理,即證監會的暫停期滿后,繼續暫停受理民生加銀資管備案3個月至2016年11月17日。
據了解,一同遭到處分的還有多家基金子公司。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新規將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基金子公司“去杠桿”背景下,通道價值將極大降低,結束野蠻生長局面。
不轉型是不行了
對于基金子公司的迅速膨脹,有基金行業人士表示擔憂,“基金子公司的興起借助了非標資產迅速發展的東風,一時風頭很盛,但快速發展中也留下了一些問題。首先,通道業務比較多,賺的還是牌照的錢,缺乏核心的能力;第二,融資類業務的信用風險逐步顯現;再次,專戶產品中存在分級杠桿產品。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制約著非公募業務的發展空間。”
記者了解到,基金子公司大概有四類發展方向:一是依托銀行體系,業務呈現銀行業務體系延伸的趨勢;二是依托信托公司,為信托公司做整體業務的延伸;三是為公募基金做產品線延伸,主要以投資型專戶為主。此外一類是保持較高的業務獨立性,沿著自身專長和資源稟賦做業務,該模式也分兩種,一種是通道業務,另一種以主動管理業務為主。
不過,不管是哪個方向,在這上萬億的資管規模中,量最大的莫過于類信托和通道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業務。
上述基金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從監管層面來看,此前的粗放式管理,現在也趨于精細化管理,子公司的政策紅利已經逐步消失,政策缺陷也正在補足。“監管層的逐級加碼,子公司不轉型是不行了。”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