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那些事兒
摘要:學校是伴隨兒童、少年時光的一所大房子,在這里,我們哭過、笑過,學習了很多知識,認識了很多伙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學校的那些事兒,為大家展現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學校。
學校是伴隨兒童、少年時光的一所大房子,在這里,我們哭過、笑過,學習了很多知識,認識了很多伙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學校的那些事兒,為大家展現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學校。
在我們熟知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關于學習的事情,比如:燧人氏教人們鉆木取火、伏羲氏教人們結網捕魚、神農氏教人們制耒耕作。久而久之,需要學習的人多了,學習就變成了一項專門的活動,需要在專門的場所里進行,這就出現了學校。
中國最早的學校是在17世紀之前的夏朝,《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癢。”事實上學校在各個時期的叫法是不一樣的,但是一樣的,就是學校的性質——傳道授業。
說到學校,就不得不說考試了,真正意義上的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推翻了自古以來的世襲制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當官代代相傳和任人唯親的制度。雖然現在很多同學都反感考試,甚至害怕考試,其實大可不必這樣,為什么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沒有考試,那么同學們拿什么證明自己的優秀?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進步呢?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桌上放著一塊蛋糕,全班的同學都想吃,怎么辦?如果沒有制度來評選,那么大家就會一擁而上去搶,誰會搶到呢?我想這個答案顯而易見,誰搶到誰就是第一名,這就是考試的含義。
既然要考試,就不得不學習,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作為文化主體留存下來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知識全部匯聚在漢字當中,所以,自古以來,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許多酷愛學習的人和許多好的學習方法。《三字經》里講: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漢朝名臣朱買臣一邊背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更是在放牛的時候,把書掛在牛角上看,諸如囊螢映雪,聞雞起舞之類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就是這些人為什么要讀書的原因了。
上面這些人,十之八九都沒有上過學,不是不上,而是沒有錢上學,就是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克服困難,為自己的學習創造條件,最終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學習的榜樣。相比之下,如今的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讀著裝訂精良的教科書,是不是更應該勤奮學習?從而超越他們,利用知識實現自己的夢想,利用知識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