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監管趨嚴是順勢而為
摘要: 原標題:私募監管趨嚴是順勢而為 私募監管趨嚴是順勢而為 周 琳 最近,私募登記備案、“保殼”的消息甚囂塵上,盡管監管部門一再申明登記不是審批,&l
原標題:私募監管趨嚴是順勢而為
私募監管趨嚴是順勢而為
周 琳
最近,私募登記備案、“保殼”的消息甚囂塵上,盡管監管部門一再申明登記不是審批,“炒殼”沒有必要,但私募圈內仍然有諸多不同聲音。
實際上,加強私募基金監管是順勢而為之舉。從我國國情看,目前,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數量還在持續快速增長,截至今年3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6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近2.8萬只、認繳規模5.7萬億元。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私募公司還存在經營不規范等問題。有的私募機構在登記完成后就處于“失聯”狀態,長期未實質性開展私募基金管理業務;有的因涉嫌非法集資受到公安機關調查;有的濫用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登記備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有的私募不能勤勉盡責,因投資失敗而“跑路”。在此背景下,為打擊前期“炒殼”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出臺一系列規定,規范私募市場健康發展,淘汰虛假私募和空殼私募,非常及時和必要。較之過去,雖有監管趨嚴成分,但顯然不屬于監管過度。
從根本上看,私募基金監管還要依靠行業自律。監管以登記備案為出發點,意在將市場與監管部門的博弈轉為市場主體間的博弈,通過透明的注冊登記標準、明確的行業行為準則和有效的事中事后監測處罰,保障市場主體間的博弈秩序和博弈環境,讓私募基金行為真正回歸市場,讓私募基金管理人關注的焦點從監管部門回到自身信用聲譽、客戶利益和實體經濟上。
此外,監管層并未在強制注銷空殼私募、監管趨嚴的同時徹底關閉備案登記“大門”,而是規定被注銷私募仍可繼續申請登記,并且推遲部分私募注銷登記至8月1日,為近千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放寬備案時間。相信在這樣“有保有壓”、順勢而為的監管舉措下,“炒殼”的熱情必將有所降低,行業發展終將步入健康軌道。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