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絳囊傳承人張社
摘要: 九九重陽時,茱萸絳囊香。每到重陽節的時候,人們就會戴上茱萸絳囊以求平安吉祥。在重陽茱萸絳囊的發源地上蔡縣,要說誰做的茱萸絳囊最好,那可當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九九重陽時,茱萸絳囊香。每到重陽節的時候,人們就會戴上茱萸絳囊以求平安吉祥。在重陽茱萸絳囊的發源地上蔡縣,要說誰做的茱萸絳囊最好,那可當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工藝大師”張社。
1932年,張社出生于上蔡縣東岸鄉套樓村一個貧苦家庭。她從小天資聰慧,跟著母親學習針線活。8歲那年,母親不幸去世,她跟著父親逃荒要飯。后來,父親生病臥床不起,年僅12歲的張社靠給地主做繡工掙錢給父親治病。她繡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香荷包新穎別致,花鳥圖案形態萬千。當時,村里有婚慶喜事,鄉親需要剪紙、嫁衣及褥繡時,都請她幫忙。無論有多辛苦,她都有求必應。小小年紀張社成了村里的名人。
在過去,每逢重陽佳節,人們都會戴絳囊,以求平安吉祥。但如今,這個傳統正在漸漸消失,不但佩戴者寥寥無幾,甚至還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茱萸絳囊是重陽節的必佩之物。看到這種情況,張社的心靈深處覺得一陣陣刺痛。在1993年退休以后,懷著搶救這種民間傳統工藝、保護這種民俗文化特色珍品的高度責任感,張社決定全身心致力于這項工藝制作事業。潛心研究、挖掘、制作真正屬于重陽文化內涵的茱萸絳囊,張社決心窮其畢生之力,也要將這種“活著的化石”、“氏族記憶的背影”傳承下去。張社根據時代的變化,對這種傳統制作工藝進行改進,把原來單一造型的茱萸絳囊發展成40多個品種。其中,她制作的十二生肖、鳳凰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等既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鮮明時代特點。
由于茱萸絳囊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張社先后義務免費收授了王愛、李請、彭鳳英等數十名弟子,一起制作茱萸絳囊。如今在崇禮、韓寨、東岸等鄉傳播茱萸絳囊工藝制作人員700多人。至此,以張社冠名所形成的茱萸絳囊工藝品牌不僅遍銷全國各地,同時遠渡重洋,在美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市場熱銷。
掌上雋品奇亦珍,巧手慧心系針情。多年來,張社與時俱進,不斷賦予茱萸絳囊新的文化內涵,把茱萸絳囊這種傳統工藝推上了新的高度。在她的帶動下,上蔡縣東岸、楊集、蔡溝等鄉鎮,有不少人以制作茱萸絳囊為業,尤其在崇禮鄉,有數百名婦女從事茱萸絳囊制作。
(徐佳瑞 輯自市政協文史委《天中記憶·文化卷》)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