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國旅游年”期待更好成績單
摘要: 1月14日,印度“中國旅游年”啟動儀式在新德里舉行,啟動儀式后的中國黃梅戲演出吸引了很
![]() |
|
1月14日,印度“中國旅游年”啟動儀式在新德里舉行,啟動儀式后的中國黃梅戲演出吸引了很多印度觀眾。 |
核心閱讀
2015年中印雙向旅游交流人數達90萬人次,2016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百萬。值印度“中國旅游年”1月14日在新德里啟動之際,這一中印旅游業界的“成績單”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人口總計超過25億的中印兩國來說,“百萬”著實不多,潛力依舊巨大,中印兩國在助推雙邊旅游發展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旅游推廣活動接近百項
“今年在印度逐步展開的中國旅游推廣活動有近百項”,在印度“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中國旅游局國際司巡視員李亞瑩介紹,“這些活動包括在印度主流媒體和門戶網站發布中國旅游年宣傳片和專題廣告,邀請印度記者、旅游界人士赴華采風踩線,在印開展‘絲綢之路’旅游專項推廣活動等”。另外,為了方便普通印度民眾了解中國旅游信息,中國旅游海外推廣網開通了2016印度“中國旅游年”的專題英文網頁,查詢者可以便捷查詢中國的旅游景點、線路、飲食等信息。
2014年9月,中印兩國共同決定于2015年和2016年中印互辦旅游年。“雖然去年是在中國舉辦‘印度旅游年’,主要是印度方面在中國推廣印度旅游,但明顯中國旅游機構的熱情更高,動手更早,為今年的‘中國旅游年’做的準備也更充分”,中國國家旅游局駐新德里辦事處負責人李千國一邊整理著厚厚的宣傳資料,一邊介紹說:“盡管目前赴華旅游的印度人已超70萬人次,是中國赴印旅游人數的4倍,但中國旅游部門和企業仍覺得印度市場有巨大潛力可挖,關鍵看工作能否做到位”。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國家旅游局駐新德里辦事處業務繁忙,接待中國各省市旅游機構來印推廣,帶領印度旅游企業赴華考察,以及在全印多地宣傳中國旅游,而這一切,似乎比計劃中的還要早了很多。
李千國所指的“工作做到位”也可理解為“服務到位”。以去年杭州旅游委員會來印推廣為例,他們在介紹杭州時并非著重于其歷史文化底蘊,而是強調其“區位優勢”:與上海和義烏毗鄰,印度游客在盡覽上海大都市風光或在義烏淘貨之余,完全可以順便走訪杭州。這種“穿項鏈”式的旅游線路拓展豐富了印度游客在華旅游的內涵,使原先簡單的商務旅行更具文化價值。與之類似,廣西、四川等多地旅游機構先后赴印推出名牌旅游線路,并同時打包“商務游”“生態游”“休閑游”以及混搭產品。
據統計,印度去年出國旅游人數超過1700萬,是全球“出國游”人數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印度海外游客去年的支出增幅也將近20%,達到人均3800美元。“量質齊增”的印度游客逐漸成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國眼中的香餑餑。
中國現代化吸引力最大
就中國旅游資源而言,目前最吸引印度游客的并非歷史文化,而是中國的現代化。印度德里大學教授阿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印中兩國都是文明古國,歷史文化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很難了解清楚。而中國在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更令印度人驚訝、好奇,沒有哪個印度人不想看看上海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從事中印旅游業務十多年的董女士也認同阿西的看法,她對記者說:“去中國的印度游客90%都會去上海,體驗那里的現代生活,購物是他們的主要內容。同時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和中國有商務往來,有些在上海有公司,有些在江浙一帶有貿易往來。除了上海,珠三角一帶的印度游客也很多,同樣是因為港澳及廣州等地區與印度的商貿往來很頻繁。”
董女士憑借多年的從業經驗發現,印度游客來華商務游多于休閑游,個人游多于團隊游,旅游行程長、變化多、對服務品質的要求較高等特點,都值得國內旅游業者仔細研究,認真應對。她同時強調,印度社會貧富差距較大,有實力來中國旅游的印度人多數是中產階層以上人士,他們大都不是第一次出國,不僅對旅游接待的硬件要求高,對服務人員的禮貌程度、服務周到與否也很看重。
正如李亞瑩在印度“中國旅游年”新聞發布會上所言,“中印旅游更切實的推動還要靠在市場中打拼的旅游企業”,它們的經驗更值得借鑒。記者在走訪印度南部城市欽奈時,曾遇到一位經營中國旅游業務的旅游公司經理哈克特,他每年協助近300名印度游客赴中國旅游。當記者問到他從欽奈去中國旅游一個星期大概要花費多少錢時,他微笑著回答:“這可說不準,少到十幾萬盧比(1元人民幣約合10.2盧比),多到幾百萬盧比,得看是什么線路。”哈克特介紹稱,對印度人來說,去中國旅游并不便宜,去中國的錢足夠去歐洲了。不過印度人去中國的目的不僅僅是旅游,更多人是去中國尋找商機。了解他們的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行程才能使顧客滿意。
據2012年一項對亞洲游客旅游習慣的調查顯示,印度人以“平均旅游時間最長”、“旅行計劃制訂最快”以及“平均出行距離第三”榮膺“亞洲最愛玩的國家”。可以預見,“中國旅游年”活動將為拓展印度游客資源帶來新機遇。
(本報新德里1月1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5日 21 版)
本報駐印度記者 鄒松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