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印 用熱情傳承豫劇
摘要:邵國印是一位熱愛豫劇和曲藝藝術的民間藝術家,他多才多藝,會拉二胡、會寫劇本。記者與他聯系幾次,邵國印一直很忙,忙著排練,忙著寫劇本,忙著到農村演出,沒有時間接受采訪。12月6日,記者終于采訪到了邵國印。
□晚報記者 楊 麗 文/圖
邵國印在表演中。
邵國印是一位熱愛豫劇和曲藝藝術的民間藝術家,他多才多藝,會拉二胡、會寫劇本。記者與他聯系幾次,邵國印一直很忙,忙著排練,忙著寫劇本,忙著到農村演出,沒有時間接受采訪。12月6日,記者終于采訪到了邵國印。
邵國印1952年出生,汝南縣城人。1975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他在韓莊公社劇團工作,主要演奏曲胡、板胡等樂器。1994年8月,他創辦“汝南縣天中藝術團”。該藝術團堅持開展送戲下鄉等活動至今,多次受到市、縣文化局的表彰與獎勵。
自幼學習戲曲表演
“我是9歲開始學習戲曲的,到現在已經50多年了。”提起這一點,邵國印很自豪。他告訴記者,50多年前的農村,學戲會被很多人看不起,和他一起學戲的人,有不少中途放棄了,只有他堅持了下來。邵國印是跟著父親學習戲曲表演的,他更擅長演奏曲胡、板胡等樂器。“學戲很苦,很累,但是也很充實。”邵國印告訴記者。
“我學習的不是前臺表演,而是樂器演奏,但是我覺得后臺演奏也很重要。”邵國印告訴記者,平常演出的時候,他坐在后面演奏板胡,不會有觀眾注意到他,但是他樂在其中。邵國印認為,現在很多老年人,特別是喜歡豫劇的老年人,根本沒有地方看戲,所以他想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更多喜歡豫劇的人表演,讓人們不要忘記這個劇種。
自己創辦藝術團
“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把所有的豫劇愛好者組織到一起,才能吸引更多人。”邵國印告訴記者,1994年8月,他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豫劇愛好者,創辦了“汝南縣天中藝術團” 。 現在劇團有30多人,有自己的流動舞臺、演出車、服裝、道具及音響設備,很齊全。
“我們長期從事送戲下鄉等活動,在農村的演出占演出總場的80%。”邵國印告訴記者,藝術團演出20多年來,既有演出成功時的喜悅,也有遇到困難時的沮喪。在演出遇到困難時,他都默默告誡自己,一定要對前途充滿信心,不能遇到問題就撂挑子。正是憑借著這種頑強的毅力,邵國印的藝術團堅持下來,而且很受當地群眾的稱贊。
“根深才能葉茂。戲曲藝術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必須深入群眾,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戲曲作品。”邵國印說。從2011年至今,邵國印帶著他的藝術團在農村演出280余場,每場演出平均觀眾500人以上,給老百姓送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擔憂豫劇后繼無人
“戲曲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食糧,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邵國印說,豫劇作為河南省的傳統劇種,非常受群眾喜愛,應該說,河南戲曲藝術的發展取得很大成就,與豫劇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是分不開的。然而,戲曲愛好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寥寥無幾。如何傳承戲曲藝術,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
“我想盡心盡力做一些事情,把豫劇發揚光大。”邵國印告訴記者,現在喜歡豫劇的年輕人太少了,豫劇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很多年輕人覺得學習豫劇很難、很苦,有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豫劇是什么東西,更不要提學習豫劇了。采訪結束的時候,邵國印告訴記者,他想通過自己創辦的藝術團,傳播豫劇文化,讓年輕人喜歡上豫劇,學習豫劇,將豫劇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