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躍遷樣本:“互聯網+”成產業轉型催化劑
摘要: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黃博陽)一位哲人曾說人類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蘋果”:第一個是亞當與夏娃偷吃的蘋果,它導致上帝將人類趕出伊甸園,從此開始了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黃博陽)一位哲人曾說人類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蘋果”:第一個是亞當與夏娃偷吃的蘋果,它導致上帝將人類趕出伊甸園,從此開始了人類的欲望與需求;第二個是砸中艾薩克牛頓的那顆蘋果,它結束了意識的黑暗,激發了人們對科學的探索;第三個是被史蒂夫喬布斯咬了一口的蘋果,它把互聯網從桌子上帶到了人類的口袋里,開啟了通過移動互聯網體驗世界的時代。
現在,中國經濟正在“消化”這第三顆蘋果。從宏觀角度上看,它們能帶給我們哪些營養呢?

鏈接服務與消費
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拉近了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的距離,將備受詬病的“最后一公里”逐漸縮短。網上購物、網上訂票、手機叫車、在家上課……互聯網不僅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也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數據顯示,從產業結構看,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繼續提升,達到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這一數據在4月份發布的201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中更是超過了50%,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近期表示,今年以來,“互聯網+”繼續迅猛發展,1-4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40%。與此同時,2015年4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10%,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增長較快。
“互聯網+”不僅把昔日難以獲得的服務實實在在“+”到了一起,還正在對中國經濟起到轉型升級的催化劑作用,這一效果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助力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為“智造”轉型提供平臺
雖然服務業的成長令人欣喜,但各項數據仍表明制造業的寒冷依舊,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從內部看,高耗能、高成本、低技術水平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發達國家采取“再工業化”戰略,對中國制造業形成強大的擠壓。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1年我國出口年平均增長達21.6%。而2014年同比增長僅4.9%,增速明顯放緩。
近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結構調整已到了不進則退的“窗口期”。從現階段來看,制造業仍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如何正確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手段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成為新的課題。
實踐表明,世界級大企業所需技術超過一半是來源于企業外部或與外部進行研究開發合作而獲得的。同樣,我國制造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盡管創新能力較強,但規模普遍偏小,單個企業的研發投入能力更加有限,難以獨立完成技術突破和實現向中高端躍升。
不過,“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將有助于推進我國制造業更好構建與發揮創新網絡的作用。制造企業應自發將互聯網深度融入創新過程,以互聯網這一工具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國內與國際研發資源,以研發資源共享提高創新成功率,加快創新成果應用,并分擔創新投入風險。
當然,這要求國家產業創新政策做出適當調整,更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的具體施政者能夠快速適應新的增長動力。
發展思維“互聯網化”
互聯網“+”的是實體產業,怎么“+”卻靠的是創新思維。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思維”具備危機感強烈、重視用戶體驗、反應快速、堅持創新精神、專注、手段靈活等特征,這也是其備受追捧的原因。
反過來,這也是市場化競爭中任何一家企業、任何一位施政者所應該改具備的能力。中央屢次倡導要摒棄單一的數據思維、GDP崇拜,應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而真正的質量和效率其實就是視百姓為用戶,將社會的整體發展和長久利益視為真正的財富。
趨勢已經產生,車輪已經轉動。作為施政者,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舊的思維和體制之下,再新的經濟動力也依然會畏首畏尾,施展不開自己的拳腳。
新常態、新經濟,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地方政府唯有從政策落實、改進行政作風、強化服務意識上下手,才能適應“互聯網+”新潮流,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