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衍生產品服務實體經濟
摘要:新華網上海5月2日電(記者 陳云富、馮莽)如果列舉當下中國金融機構的熱門行動,由“互聯網+”風潮帶動的“跨界”思維定會位居前列,在專業性非常強
新華網上海5月2日電(記者 陳云富、馮莽)如果列舉當下中國金融機構的熱門行動,由“互聯網+”風潮帶動的“跨界”思維定會位居前列,在專業性非常強的衍生品行業也不例外。衍生產品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風險管理手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曾讓場外衍生產品備受詬病,不少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但用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話說,相對于美國發達的市場和衍生品的發展過度,中國市場才剛剛起步。南華日前成立專門部門,為市場提供場外期權等衍生品的報價。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松男表示,作為風險管理工具,衍生工具實際上是中性的,和汽車類似,衍生工具有很多功能,但駕車前也會有培訓、考試相應的措施,金融危機前銀行端的濫用衍生產品,核心仍是未能做好相應的風險控制。
在眼下的中國市場,場外衍生品獲得發展更多是市場需求的推動。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個性化的風險管理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隨著企業利潤率下滑,市場價格的任何波動都對企業帶來巨大風險,而交易所上市品種覆蓋的產品仍有限。
目前中國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包括螺紋鋼、銅等產品的交易也位居前列,但是上市的商品僅40余種,交易品種盡管基本覆蓋了包括能源化工、金屬以及農產品等主要大宗商品,但依然有大部分產品還未能掛牌場內市場交易。
而促成當下場外市場成期貨經營機構最熱業務的轉變,仍在于政策的“松綁”。此前,作為期貨經營機構的期貨公司一度被限制在經紀業務領域,隨著市場的成熟度與需求的不斷提升,包括投資咨詢等相關業務在近年開始獲得許可,尤其是2014年9月中國證監會發布期貨創新相關意見后,資產管理、網上開戶以及進入銀行間市場等創新陸續放開,極大釋放行業的創新潛力。
目前,中國期貨經營機構介入場外衍生品市場,主要借道旗下的風險管理子公司。中國證監會的數據顯示,100余家期貨公司中,目前已有41家設立風險管理子公司,2014年的現貨倉單近期和遠期交易規模超過370億元,多家公司通過估值期權等方式,為市場提供定制化的風險管理產品。
不過作為“后進者”,期貨經營機構的挑戰或許才剛開始。目前,金融實力普遍較弱,通過中國市場的場內衍生產品除了期貨,大部分期權產品仍是空白。2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了首個期權產品——上證50ETF期權,但包括商品的期權、股指的期權等系列產品仍在等待放行進程中。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黨劍表示,期權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產品創新的必要工具,未來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場內衍生品市場建設,助力金融機構的場外業務持續穩定發展。
“如果期權產品進一步豐富,會有助于場內和場外市場的協調發展,從而為企業和機構提供更多元的風險管理工具,使期貨衍生品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上海中期副總經理蔡洛益表示。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