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去年斥巨資400億掃牌照
摘要:安邦去年斥巨資400億掃牌照 目前僅差一張信托牌 柏可林 攝 安邦保險走向前臺的過程中好戲不斷,僅用了短短3年,就將銀行、金融租賃、證券、基金等數張金融牌照攬入懷
安邦去年斥巨資400億掃牌照 目前僅差一張信托牌

柏可林 攝
安邦保險走向前臺的過程中好戲不斷,僅用了短短3年,就將銀行、金融租賃、證券、基金等數張金融牌照攬入懷中。作為金融混業的積極行動派,除了金融機構的可觀利潤,促使安邦不斷并購擴張的重要動力是混業架構下資本的乘數效應
對于安邦集團來說,世人對其印象多是“神秘”。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6號,便是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相比不遠處的國貿中心,這兩座并不算太高的建筑顯得很低調,甚至連大樓外墻的顏色都是灰黑色。
這“神秘”的“土豪”距離集齊7張金融牌照(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信托、期貨、租賃)還有多遠,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
有消息稱,去年就已開始洽談的天津信托近日終于落入安邦保險的口袋中。除了信托牌照之外,安邦旗下的基金公司也在籌備中。至此,安邦的“金融帝國”已經初成。
據騰訊財經報道,“有錢任性”的安邦集團在2014年一年就花去超過400億元,其注冊資本在2014年兩度增資,從120億元增至619億元。但是千金易得,牌照難求。金融牌照一直以來受到嚴格管控,是各機構競相爭奪的焦點。金融混業的推動者,看好的當然不僅僅是金融機構的豐厚利潤,混業架構下資本的乘數效應才是并購的原始動,混業經營正在路上。
目前來看,國內金融集團有三類混業模式:一是由銀行控股的綜合型金控帝國;二是由政府層面布局的頂層設計型金控帝國;三是與產業結合的青澀型金控帝國,不同載體下打造的金控帝國模式截然不同,也各具混業特色。
“無論是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都是各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院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由于當前客戶對于金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倒逼金融機構加速綜合化經營。
追逐“全牌照”
安邦保險的海內外收購意在爭取金融全牌照,布局金控集團的動作十分明顯
就在5年之前,安邦保險集團還僅僅只有一家財產險公司。這家成立于2004年的保險公司,股東包括上海汽車集團和中國石化等,其快速擴張始于2010年。
2010年,安邦財險接盤在健康險市場排名倒數第一的瑞福德健康險公司,占據其總股本的99%。收編過后,瑞福德健康險被更名為和諧健康險,安邦藉此進入健康險領域。
隨后,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安邦擁有財產險、壽險和健康險等營業牌照,集團化戰略露出雛形。
2011年5月,安邦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同月,和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獲批。隨之而來的是國內第八家保險集團牌照,2011年,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躍成為國內保險行業大型集團公司之一。
2011年6月,安邦持股51%的北京瑞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安邦集團迅速完成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以及銀行等業務架構的搭建。
隨著安邦集團業務全面開花,其注冊資本金隨之飆升。成立之初的5億元注冊資本金,經過5次注資,上升到2011年的120億元,資本實力一度位居財險業第二,僅次于平安財險。截至2014年12月,安邦集團的注冊資金已達619億元。
安邦金融帝國的建立,離不開在海外的巨額投資。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安邦保險海外并購的速度加快。
去年10月6日,安邦保險斥資19.5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從希爾頓酒店集團手中接盤美國紐約地標建筑——擁有83年歷史的華爾道夫酒店,引發全球媒體關注。這次交易成為中國公司在美最大一筆地產交易,創下美國單一酒店成交額最高紀錄。
短短一周之后,安邦保險收購了比利時有著百年歷史的保險公司FIDEA。有消息稱,預計收購成本超2.20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億元。
2014年12月16日,安邦保險收購比利時金融機構——德爾塔勞埃德銀行100%股權。該銀行開業至今已260多年,主要面向高端私人銀行和企業客戶,提供存貸款和資產管理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消息顯示,此次收購價格為2.19億歐元。
安邦保險3次海外收購至少投入150億元人民幣。這場海外并購戰的路線圖,似乎遠未終結。安邦保險集團的投資范圍極其廣泛,金融、地產、能源等均有涉獵。風風火火的動作背后,安邦保險的真實意圖,也一直被外界所猜測。
一位上市保險公司首席市場官稱,看似散亂的投資表象,隱藏的卻是安邦保險縝密的投資思路,戰略意圖清晰,即步步指向搭建跨國金融控股巨頭。
上海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安邦保險是在走“投資反哺承保”的發展路徑,即一改國內險企“負債驅動資產”的擴張之法,通過將投資做大,將總資產做大,再反過來在承保端吸引客戶資金的流入,故而在投資上,往往積極主動甚至不乏激進。
險資牽手銀行
混業經營有助于金融機構甚至實業公司提高協同效應。不過,也不排除一些企業“搶山頭”的非理性因素
近年來,安邦的一系列大動作中,在國內爭取金融全牌照的道路上,最引人關注的還要屬安邦與民生銀行的“牽手”,從加持到入主,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但是,險資控股銀行第一案卻始自同樣名聲顯赫的平安。
2010年5月,平安從新橋手中獲得了深發展第一大股東地位,自此入主深發展董事會。在解決同業競爭等名義下,將平安銀行以定向增發的形式注入深發展,持股比例從30%升到56%,成為深發展的絕對控股股東,從而形成保險、投資、銀行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局面。在綜合金融、協同發展的名義下,平安全牌照金控帝國悄然成型。這一系列動作,堪稱資本運作的超級大手筆,在當時的政策環境里無人能及,直到安邦出現。“黑馬”安邦自2013年以來,在市場上展開一系列“土豪式”的資本收購與運作,有評論稱,安邦控股民生銀行不過是演繹了第二個平安收購深發展的故事。
同樣是國內險資“大腕兒”的中國人壽,更是早已潛入銀行耕耘多年,一直在興業、廣發、民生3家銀行身上積極布局。早在2006年興業銀行上市前夜,中國人壽就出資3.92億元,購得興業銀行7000萬股原始股。隨后,中國人壽多次表示,將借助各種機會增持興業銀行股份。目前,中國人壽及中國人保合計持有興業銀行近10%股份。在廣發銀行,并列四大股東之一的中國人壽持股20%,記者從廣發內部人士處了解到,近來中國人壽在廣發的經營管理中表現得越來越強勢。對于民生銀行,中國人壽以增持傳達出一個信號,對于民生銀行的話語權,其決不會輕易退讓。
對于城商行,險資也在攻城略地,平安人壽收購臺州銀行,陽光保險則持有徽商銀行股權,還準備控股寧夏銀行。
險資熱衷于控股銀行,關鍵還在于銀行資產帶給險企的超級福利,通過獲取銀行資源,并表銀行迅速做大總資產規模,獲得更多低成本資金,保險金控集團可以獲得比其他金融業務更大的協同效應。
東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魯以亮曾坦言,最快的“捷徑”無疑是收購一家銀行,但其規模很難合適,“太大了吃不下,太小了又沒意思”。
在混業經營的形勢下,不只是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機構以及一些大型實體企業集團也在謀求金融全牌照。不過,截至目前,僅中信、光大、平安三家金融控股集團將7張牌照收全。與安邦和平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信和光大兩家銀行起家的金融混業巨頭。“全金融牌照中,銀行牌照被認為是最難的一關,這也是為什么中信和光大兩家會成為國內第一批持有全牌照的金融機構。但隨著銀行業對民資開放步伐的加快,這一障礙即將掃清,這對于那些一心打造大金控平臺的有實力的機構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一位銀行分析師表示,“金融牌照近兩年成為各方追逐的香餑餑,特別是稀缺的銀行牌照,混業經營將有助于金融機構甚至實業公司提高協同效應。”
之前因入主民生銀行引發輿論聚焦的安邦保險,在2014年斥巨資“掃”牌照,僅差信托一張牌照,如今“全牌照”版圖的最后一塊拼圖即將完成。
據專家介紹,金融牌照遭“搶購”與當前的審批制度不無關系。“畢竟沒有一定實力就拿不到牌照,而沒有牌照就不能開展相應業務”。
金控下一步
對于安邦保險這個快速擴張的金融新貴,業內人士自然而然地將其拿來和中國平安對比。雖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安邦保險的擴張速度令人瞠目
“安邦集團的下一步,還會繼續跟進銀行和地產。”華泰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陳麗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安邦集團對于銀行業務的興趣一直存在,目前在謀得民生銀行董事會席位后,并不會就此罷手。
“銀行對于保險企業來說,不僅可以布局渠道,增加保險產品的銷售量,同時兩者結合會帶來巨大的戰略意義。”陳麗珠解釋說,一個例子便是中國平安旗下擁有保險、銀行和投資等多重業務,這也使其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金融集團。
陳麗珠認為,目前國內地產是稀缺資源,安邦集團持股4家房地產企業,應是看中其保值價值。
長城證券房地產行業分析師認為,當前國內經濟基本面處于經濟發展模式結構被動調整階段,政府嚴控地產行業,房地產企業估值較低,而以國務院為主導的管理層正有意盤活養老服務行業以達到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目的,于是險企入股房地產公司時機到來。
分析指出,縱覽安邦保險官網對于其業務結構的闡述和對集團最終目標的描繪,成為像平安集團那樣的金融集團,當是安邦保險的目的。從實際操作看,平安、安邦等保險企業已先行一步,可以預期,其他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布局。總體而言,綜合化經營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國泰君安的一位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金融控股集團未來將有三大層次:金融機構內部混業交叉,即主體機構爭取其他金融牌照;綜合金融控股集團,母公司旗下各金融子公司處于平行關系;互聯網金融平臺、互聯網巨頭通過并購手段參與金融業務,設立平臺進而爭奪流量變現入口。該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金融混業會產生更多大型集團。目前,我國金融混業途徑或是適度發展金融控股公司,逐步過渡到混業經營。我國可借鑒美國經驗,通過組建以大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模式實現混業經營。金融控股公司兼具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優點,最主要特點是“集團混業、經營分業”,通過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股權控制,實現各公司在資金、業務和技術上的協同效應。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