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網絡流行語特征分析
摘要:2014年網絡流行語特征分析文|孫婧 刊于《網絡傳播》雜志 2015年2月號 網絡流行語是指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場域被網民自發使用、具有發酵功能并往往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的語
2014年網絡流行語特征分析
文|孫婧 刊于《網絡傳播》雜志 2015年2月號
網絡流行語是指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場域被網民自發使用、具有發酵功能并往往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的語言符號。高頻使用的熱門詞匯,如不是網民自發傳播的,不應視為網絡流行語。筆者梳理出2014年33個網絡流行語,并對其特征試作分析。
2014年網絡流 行語傳播特征
1.同比數量增多,網絡自造詞比重加大,與時政的關系減弱,驗證網絡流行語“惡搞-時政-個體”的嬗變過程。
據統計,2008年-2013年網絡流行語(相關統計名單附后)數量年均在10個左右,而2014年數量激增為33個。2008年以來網絡流行語中的網絡自造詞(指這一流行語發源于網絡,包括網游、網絡熱點事件、自媒體等)比重呈現增加趨勢,如2008年網絡自造詞“囧”“雷人 ”,2009年“杯具”,2012年“屌絲”等,但多數年份所占比重不大,2014年網絡自造詞占當年網絡流行語比重達69.7%之高,其中貼吧、豆瓣、微博等自媒體生成型占比最多,“女漢子”“也是醉了”等均在此列;除此之外,網絡自造詞來源還有:網游型(“不作死就不會死”等)、影視劇型(“也是蠻拼的”等)、社會熱點事件型(“什么仇什么怨”等。)
歷年網絡自造詞占當年網絡流行語比重對比圖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網絡流行語中來自社會尤其是時政事件的數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如2008年時政類網絡流行語有“打醬油”“很黃很暴力”“做俯臥撐”等;2009年“躲貓貓”“被XX”等,占比都較高,2013年時政類網絡流行語比重已下降到14.3%,2014年筆者所統計到的時政類網絡流行語為零。這說明2008年至2012年,政治和民生是網絡流行語中的重要議題,可見網民心態從調侃到針砭時弊的演變歷程。到了2014年,與網絡空間去政治化趨向相吻合,網絡流行語呈現去時政化、娛樂化、個體化特征。
歷年時政類網絡流行語占當年網絡流行語比重對比圖
2.網絡流行語由網民自傳播進入“網民-媒體”復合傳播階段,網民影響社會的力量增大。
往年,網絡流行語被傳統媒體和官方接受的頻率較低。2010年,網絡流行語“給力”一詞于當年11月10日登上人民日報《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一度引發輿論熱議;2012年,《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上出現網絡流行語“屌絲”一詞,但對此詞持批判態度。2014年開始,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門戶網站大量吸收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被社會接納的程度從這一詞匯的網絡熱度與媒體熱度的對比可見,2014年12月,“也是醉了”的網頁數(網絡熱度)與網上新聞篇數(媒體熱度)的比例為10:1;“有錢,任性”這一比例達到2:1;而“萌萌噠”比例甚至達到1:1,說明網絡流行語的網民傳播和媒體傳播進入“同頻共振”階段,網絡流行語開始越來越多、越迅速地進入一般詞匯序列,并進而深刻影響社會生態。
3.部分網絡流行語詞義緩慢變異、詞匯不斷衍生,體現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之強。
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極強,已經成為豐富漢語詞匯的一股重要力量。如“雷”從2008年流行,到了2014年依然爆紅,且“雷”已經從原來的名詞變為動詞,意為震驚;還可以作形容詞,如“太雷了”;“土豪”一詞也經歷了從貶義到褒義(指代“高端”)的詞義演變。一些網絡流行語還可見不斷衍生的傳播規律,如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艱拆裝死”是2013年 “人艱不拆”流行語的衍生詞;“逼格”是“裝逼”的衍生詞。
4.微博、豆瓣熱點話題成助推網絡流行語產生的一大動因。
“感覺自己萌萌噠”等流行語,均發源于新浪微博熱點話題策劃的造句運動;2013年9月9日,在微博上發起了“與土豪做朋友”以及“為土豪寫詩”活動,也助推了“土豪”一詞的持續流行。微博段子手制造的網絡流行語也不少,如“心塞”最初源于微博段子手“稱霸幼兒園的女人”在微博中大量使用,表達內心的抑郁和對世界的不滿。來自豆瓣小組的網絡流行語也較多,“萌萌噠”“直男癌”“你家人知道嗎? ”等均源自豆瓣小組。
網絡流行語所反 映社會生態變化
1.“萌”系網絡流行語盛行顯示中國社會群體不斷分化,年輕群體呈現排他性和返童性特質。
體現青少年群體賣萌心態的“萌”系流行語是我國近年來網絡流行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近兩年,返童化的“賣萌”詞匯增多,如源自方言的網絡流行語“腫么了”“你造嗎”“醬紫”等,是青年網民試圖用一種略顯幼稚的語言風格塑造自身群體特質的表征;2014年的“萌萌噠”句式被看作是中國青年群體萌系語境建立的標志;網絡流行語“中二病”可以看作是青年群體對自身的定義。青年群體正以一種相對隱匿的方式,構建出群體規范,“萌”系網絡流行語可看作這一群體的話語權規范之一,主流話語權在青年群體這一話語權建構中有被邊緣化傾向。
2.負面時政事件引發的網絡雷語大幅減少,說明網絡輿論環境出現明顯好轉。2014年網絡流行語多數來自網民原創,少數源自社會新聞事件但也多為娛樂化事件,如“什么仇什么怨”源自公交車上兩位乘客的對話;“有錢,任性”源自一老人被騙仍堅持給騙子匯款的社會新聞,這兩個社會新聞都不是負面時政事件。網絡流行語傳播中的時政因素減弱,顯示輿情應對能力及網絡輿論環境好轉。
3.正能量網絡流行語增多,體現中產階層對社會的認同度上升。體現積極向上人生觀、追求健康自然生活態度的正能量網絡流行語增多,如“暖男”指的是像煦日陽光那樣,能給人溫暖感覺的男子;“也是蠻拼的”指的是堅持努力來代替放棄的積極人生觀;“斷舍離”是來自日本的漢字詞等,意指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4.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語走向世界,顯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速。
一些中國網絡流行語被西方翻譯并成為其固定詞匯。美國俚語詞典2014年4月新建的詞條中新增了 “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會死)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 ”等。英美媒體在報道中國男多女少現象時,將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譯為“guanggun(光棍) ”。“萌萌噠”“斷舍離”則來自日本語。中西文化交流成為促使中國網絡流行語產生的重要動態因素。
從流行語看值得 擔憂的社會傾向
1.低俗、色情網絡流行語比例增多,容易導致青少年價值觀出現偏差。
2014年網絡流行語中有3個具有明顯的黃色特征,如“約嗎”“撕逼”“逼格”,此外還有沒有在榜單上的“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啪啪啪”等,體現了男女關系的混亂,以及社會道德感的下降。“約嗎”來源于“不約,叔叔我們不約”這一網民惡搞80年代標語活動,諷刺男女關系的混亂。黃色網絡流行語的出現,說明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缺乏把關人,網民容易將帶有情緒化、偏激化、觸犯底線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公開傳播。
2.網絡上篡改古詩詞的熱衷,以及違反正常語法的生造詞涌現,影響漢語言的規范使用。最近網絡上對古詩詞的篡改尤為熱衷,很多篡改是對古代文化的不尊重,會傷害到學生內心深處的道德觀念。此外,大量違反正常語法的生造詞,成為青少年群體學習漢語言的障礙。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在總結現代漢語的命運時說,百年中文,內憂外患。其一是受到西方語言沖擊,漢語被嚴重地歐化,其二是受到網絡等大眾文化及現代傳媒的沖擊、滲透與同化。社會上的漢語語言文字“守門人”的功能越來越力不從心。
3.無厘頭的網絡流行語增多,顯示青年群體的犬儒主義心態。
2014年網絡流行語部分體現一種價值虛無主義的“狂歡”,系列造句運動本身沒有意義,而只是造句運動本身帶來的狂歡令網民獲得一種惡搞的快感。如“我竟無言以對”體,來源于電視劇《萬萬沒想》中的惡搞臺詞:“他說得好有道理。 ”此類造句運動體現青年群體一種玩世不恭的消極心態,現代犬儒主義或部分消解青年網民群體中建構主流價值觀的努力。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網絡傳播雜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