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村年歌:穿越六百年的禮樂鄉音
摘要:原標題:吉村年歌:穿越六百年的禮樂鄉音 “鑼鼓打來響陣陣,我來問你歌師爺,正月排來什么節,節上生的什么花……”2月24日,大年初六,大余縣吉
原標題:吉村年歌:穿越六百年的禮樂鄉音
“鑼鼓打來響陣陣,我來問你歌師爺,正月排來什么節,節上生的什么花……”2月24日,大年初六,大余縣吉村鎮佑源村張氏祠堂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該村一年一度的年歌表演活動正在這里舉行,精彩的“斗唱”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年歌,是人們在春節時演唱的一種民歌。吉村年歌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由道教的道歌演變而成,有正教音樂譜系,唱腔優美、情感質樸、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春節,在大余縣吉村鎮的各個村莊,人們都要隆重地舉行年歌表演。2013年,吉村年歌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讓吉村年歌得到較好傳承,大余縣加大了對吉村年歌的保護力度,使這一古老的民間音樂重新煥發生機。
以歌載道,勸農興學
“鑼鼓敲來鬧洋洋,我來回你歌師郎,劉永秀才造歌本,劉沙姐妹建歌堂……”佑源村村民魏先發是吉村年歌的第十九代傳人,說起年歌的由來,老魏采用年歌特有的對唱形式,向我們講述了年歌的歷史淵源。
相傳,吉村年歌是由吉村鎮上村人劉永所創。劉永(字克修)是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他為官清廉,是明代八大清官之一。在荊州任職期間,劉永因喪母回鄉守孝6年。守孝期間,每逢母親祭日,他都會請來道士為母親祭祀。劉永有“勸農興學”的秉性,受道教文化和家鄉廟會文化的啟發,為解決當地貧困孩子不能上學的問題,劉永組織編寫了年歌,后經第二代傳人劉沙姐妹不斷修繕,并形成了完整的音樂譜系。
年歌傳承的不僅僅是音樂,更為重要的是對民間文化的繼承。其內容汲取了《三字經》、《論語》、《增廣賢文》等儒家經典文化。“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吉村鎮上村村民張運良如今已是70高齡老人,但唱起年歌來卻不含糊,“小時候,我們就跟著父親唱,長大后我們逐漸明白歌詞的意義,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由于年歌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一直流傳至今,如今在吉村鎮大部分老年人都能唱年歌。
受年歌文化影響,如今在大余縣吉村鎮崇文重教已蔚然成風。吉村鎮上村宋屋小組,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村支書王石林告訴筆者,近五六年來全村出了十幾名大學生。
禮樂相融,薪火相傳
“食了年飯掃凈臺,請出歌郎師傅來,你一支來我一支,唱到天光高興回。牛牯上嶺也是馬,白鶴下田也是鵝。指望年年收成好,一年割出兩季禾。”在過去的漫長歲月里,人們把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期望寄托于神明,他們通過年歌祈福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由于演唱的歌曲是給神明聽的,演唱者便不敢也不能對其隨意更改,吉村年歌傳承的穩定性正基于此。
據魏先發介紹,吉村年歌的演唱順序分為“拜神歌”“請神歌”“路歌”“堂歌”和“送神歌”五個部分,各部分曲調基本相同,銅鑼、鈸、班鼓是主要伴奏樂器。年歌的表演形式主要以獨唱和對唱為主,對唱俗稱“斗歌”,一問一答,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場面活潑熱烈。
唱年歌之前,先要出彩龍隊到廟里拜神。拜神要燒紙錢,再唱拜神歌、請神歌,然后出廟到指定的自然村(屋場)去唱演。行路期間要唱路歌,見什么唱什么,形式靈活。到屋場后,先拜神臺,再吃晚飯。晚飯吃“長龍宴”,美酒菜肴是由各家各戶湊合成的,宴會上人們相互拜年,互相祝福,觥籌交錯,熱鬧喜慶。飯后開始唱堂歌,一直持續到凌晨三四點鐘。唱完堂歌要在大門口封神,唱送神歌,一夜年歌就此結束。如此日復一日,一直唱到正月十六,一年的年歌表演才算結束。
“唱年歌也有很多禁忌,如不準唱情歌,不準侮辱人,只能在過年期間唱。” 在魏先發看來,年歌是大雅之歌,從形式、內容、到唱腔和民間山歌有都有很大區別,“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這一點在年歌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年歌體現了客家的文化特點。正是因為這一點,它才能穿越時光,流傳至今。
傳承創新,古韻生香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年歌漸漸被現代音樂替代,如今,會唱年歌的人越來越少,吉村年歌這一流傳600多年的民間音樂,正逐漸從人們的耳畔消失。
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余縣財政局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吉村年歌的挖掘整理,文化館組織專家對吉村年歌進行專題調研,以錄音、錄像、制作光盤的形式,對相關文物資料進行妥善管理,并遴選了一批熱愛年歌的青年與老藝人結對學習,從而破解了年歌傳承后繼無人的局面。
2013年1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歌選》雜志“民歌中華行”采風組走進吉村鎮,對吉村年歌進行了專題報道,“這是‘吉村年歌’首次以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向大眾展示,這對其保護和傳承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大余縣文化館館長劉曉燕說。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在保護中加以利用,是大余縣創造性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又一舉措。近年來,大余縣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古、紅、綠”等旅游業態,對吉村年歌、旁牌舞等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包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當地旅游資源相融合,進行適度旅游開發,形成文化資源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環。
(來源: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江西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