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昌村有座清朝民居村民視民居為“寶貝”
摘要: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凝固的歷史,是凝固的文化。一個凝字,體現的是廣度和精華,一個固字,表露的是厚重和堅守。 日前,記者走進西平縣出山鎮牛昌村,一座歷經滄桑的清代民居展現在記者面前。
牛昌村有座清朝民居
傳承建筑文化 講述家族故事
村民視民居為“寶貝”

□晚報記者 李玉榮 文/圖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凝固的歷史,是凝固的文化。一個凝字,體現的是廣度和精華,一個固字,表露的是厚重和堅守。
日前,記者走進西平縣出山鎮牛昌村,一座歷經滄桑的清代民居展現在記者面前。
村里有座清朝民居
記者剛到牛昌村村頭,便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再往里面走,一座兩層的青磚小樓立刻讓村子增添了幾分古韻(如圖)。
“這是清朝時候的建筑,距現在已有300多年了。現在里面還有人居住。”附近一名村民告訴記者。
據該村88歲的宋秀芝介紹,他們村有500多人,80%的村民都姓劉。晚清年間, 姓劉的祖輩用兩個大筐挑著6個孩子遷到此處。后來,劉氏家族有人當官,置辦了六處大宅子,但只保留了這一處。
對于該村村民來說,這座清朝民居不僅是一個住所,更是一種文化傳承。72歲的劉廣告訴記者,他家世世代代都住在這座民居里。
“現在,我們村很多姓劉的家庭都保存著家譜。大家都說不能‘忘本’,要把房屋和劉氏家族的故事一直講下去。”劉廣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大部分都識字,而且很多老人都上過高中。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都重視教育,我們村已走出60多名大學生。”村民劉斌說。
記者了解到,牛昌村村民利用山區地理優勢,在村里種植了1000多畝晚秋黃梨,并取得了好收成。此外,村里還成立了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方便村民發展各種農業。
村民視民居為“寶貝”
其實,這座民居并不是讓人觀光旅游的。當記者提出想參觀民居時,劉廣還有些舍不得,因為這是祖輩給他留下的文化。
“這座民居上世紀50年代曾是村里的辦公室。雖然很多人在這里辦公,但民居絲毫沒受到損壞。”宋秀芝說,現在,村民們都視民居為“寶貝”,每個人都會認真看護民居,讓清代建筑文化在牛昌村永遠傳承。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