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鄉村 一個新文學流派的形成
摘要:劉清珍兩年多來,筆者陸續閱讀了王太廣的《回望鄉村》,牛林的《清水河》,姚國祿的《月光下的村莊》,王新立的《遠逝的鄉韻》,劉樟的《栗捻兒》、《槲林》、《一方水土》
劉清珍
兩年多來,筆者陸續閱讀了王太廣的《回望鄉村》,牛林的《清水河》,姚國祿的《月光下的村莊》,王新立的《遠逝的鄉韻》,劉樟的《栗捻兒》、《槲林》、《一方水土》,鄧敏的《守望歲月》、《流淌的鄉音》,李新華的《春天里》,朱國喜的《夢里落花》、《縫在棉襖里的母親》、《月是故鄉明》,陳宏賓的《鄉村那景那情》等一批駐馬店作家的十余部流淌著鄉土氣息的作品。閱讀中欣喜發現,從文學批評角度觀察,這一群作家及其作品整體上看很像一個文學流派。這一結論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其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基礎上的。
確立新文學流派的理由
一般說來,一個文學流派無論是自覺還是自然形成的,都具有“三要素”:一是作家思想情感、作品形式、創作風格相似或相近;二是作品題材基本相同;三是有一定數量的作家群體及其作品問世,其中還必須有一個或幾個作家作為該流派的代表或旗手。以此比照,駐馬店這群作家及其作品的內容、形式、風格、特點完全符合文學流派的構成要件。
第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題材——“回望鄉村”。“回望”什么呢,近半個世紀以來,農村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記憶、已經發展和正在發展的現實,全是回望的對象。其題材范圍涵蓋了農村的方方面面。比如,赤腳醫生、民辦教師、能工巧匠等鄉村各類人物;看連環畫、讀“紅寶書”、繳公糧、聽說書、走親戚、串門子、拾煤渣、剜野菜等鄉村舊事;跳繩、彈子兒、捉迷藏、推鐵環、踢毽子、玩燈籠等童年趣事;紡車、織布機、石磙石磨、老井老屋、花草樹木、瓜果菜蔬、牲畜家禽、飛鳥蟲魚、農業作物等鄉村風物;下粉條、磨豆腐、犁耙地、搖耬撒種,揚場扛包、挖溝治河、脫坯燒窯等鄉村農活;說媒、相親、轉親、換親、娃娃親、童養媳、近親婚等鄉村婚事;公社的鐵工廠、獸醫站、良種場、衛生院、糧管所、供銷社、郵電所、廣播站、食品公司、拖拉機站……這不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豫南農村的百科全書、“三農”歷史,也是中原乃至全國農村的縮影。
第二,基本相同的情感傾向。這些作家對故鄉的人事物理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把對淳樸村民、天真玩伴、慈母嚴父、鄉里鄉親的真情實意,傾注于筆端;把月下村莊、朦朧夜色、打麥場上、大樹蔭下、集市攤點、田間地頭發生的故事,重新搬上了媒體;把晨昏炊煙、夕陽晚照、春塘蛙鳴、夏樹蟬叫、秋田蛐聲、冬雪紅梅等鄉村景觀,濃墨重彩描摹于紙上。他們為鄉人、鄉物、鄉事、鄉土、鄉音、鄉韻、鄉戀、鄉思、鄉趣、鄉愁譜寫了一曲曲深沉纏綿而又撩人心醉的交響樂。在作家們心目中,故鄉是他們永久的牽掛、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家園、文化的根脈、創作的源泉。
第三,基本相似的藝術風格。這群作家大都在基層從事過或正在從事教育、文秘和新聞報道等工作,其作品大都具有新聞特點,但不是新聞體;雖有真實的人物、故事,但不是傳記體;雖有作家的親身經歷,但不是自傳體。不過,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寫實”。他們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直樸的民間語言進行創作。因此,我把這類作品命之為“紀實性散文”。一是“散文”,二是“紀實”。這種“紀實”風格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內容大都實指。作品中的地點大都是作家所居住的市、縣、鄉、村、莊及其周邊,能從行政區劃的地圖上查找到;其中的名勝古跡、地域風物、民風民俗、特色小吃……無任何虛構。王太廣、王新立筆下的汝南鄉村,牛林、姚國祿筆下的正陽鄉村,李新華、朱國喜筆下的確山鄉村,劉樟、鄧敏筆下的泌陽鄉村,陳宏賓筆下的上蔡鄉村等,都描寫得真實而具體,生動而形象。
二是人物大多真實。作品中有些人物的身份、單位、事跡等,能從戶籍管理或人事檔案中查詢到。但作家絕不僅僅滿足于描寫這樣的真實,而是將重點放在突出人物的氣質、風度和個性特征上。如王太廣《鄉醫》(《回望鄉村》)中的鄉村老中醫楊成堂、牛林《第一次會議》(《清水河》)中的糧管所長琚景文等就屬于這類人物。
三是故事多是實際發生過的。文以情生,情因物動。作家之所以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那些往事原滋原味、真實生動地反映出來,一為抒情,二為贊美。如王太廣《車把式》(《回望鄉村》)中所記的農村交通工具的變化;劉樟《故園遺夢》(《一方水土》)中所寫的故鄉“三閘口”的前世今生;陳宏賓《故鄉那井那水》(《鄉村那景那情》)中所說的農村飲水的發展等,都是農村曾經發生過的真事,敘事寓情,發乎于心。
這種以“紀實性散文”為主的流派,其紀實性的內容、白描式的摹寫、民間化的語言,更加凸顯了其文學流派的特色。
新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根據接受美學的原則,在社會上和讀者中,比文學流派中的其他作家影響更大一些,知名度更高一些;二是根據流派形成的要件,其作品內容及藝術風格,必須是流派特色最集中最突出的。據此,筆者認為有三位作家可為其代表:
其一是王太廣(代表作品是《回望鄉村》)。
(一)《駐馬店日報·副刊》自2010年4月開設《鄉土天中——王太廣散文》專欄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引起當地社會的普遍關注。如果哪一周沒作品刊出,有些讀者還會打電話詢問。在2011年的河南省閱報評報會上,諸多專家對這個專欄給予了高度評價。2012年該欄目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欄目類二等獎”。《天中晚報》自2012年3月開設《回望鄉村——王太廣新作選》欄目后,不僅擁有大批讀者,還因此增加了報紙訂戶。可以說王太廣的作品有著比較扎實的群眾基礎。
(二)《回望鄉村》于2011年底被大象出版社出版發行后,駐馬店市作家協會專門為其舉辦了作品研討會,有近百篇書評見諸報端。在市新華書店舉辦簽售活動后,成為本土作家銷量較大的文學作品之一。這部作品還一度成為駐馬店人贈送親友的禮物。可以說,王太廣及其《回望鄉村》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讀者中的影響和知名度,都是這一流派其他作家和作品難以企及的。
(三)《回望鄉村》的語言具有比較鮮明的特色。這部作品語言通俗、直樸,大眾化、口語化。比如,當“我”怕出力時,娘說:“勁是‘奴才’,不掏勁不出來。”推磨前“我”怕冷,娘說:“乖,使勁推吧,一會兒老天爺就給你披上火龍袍了。”《推磨》里這些民間話、百姓語,深入淺出,富有哲理。
(四)《回望鄉村》具有寫實的藝術風格。它以文學手段作文,以春秋筆法寫史。我在《一半是文學,一半是歷史》(見《駐馬店日報》
可以說,《回望鄉村》20多萬字、87篇作品,所展示的流派題材之全面、情感傾向之鮮明,藝術特色之突出,皆可為這一流派的代表之作。
其二是劉樟。劉樟回望鄉村題材的作品,與這一文學流派作家相比最多。三部散文集總共94篇文章37萬余字,大概有70多篇作品內容全是寫其家鄉泌陽縣的。凡泌陽的山川人物、文化遺存、作物礦產等,在作品中都得到了或微觀或宏觀的生動反映,這些內容與這一流派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三是牛林。他的散文集《清水河》,在正陽縣反響較大,有關評論也不斷見諸報端。作品中所寫的農村蹲點回憶、工作經歷,“捅天”紀實都與“三農”有關,且多以新聞人的眼光進行透視。因此,這部作品具有這一文學流派的諸多要素。尤其在語言上,不僅有流派的樸實、通俗、直白之風,而且還多了新聞人的尖銳、潑辣之個性。
除這三位外,其他幾位作家的作品也都與這一文學流派的建構要素相吻合,并在創作手法上各具特色。如姚國祿《月光下的村莊》抒情味濃,敘事通俗自然。如果說王太廣的作品多敘事寓情,牛林的作品多敘事論理,劉樟的作品多在敘事中抒情、議論,而姚國祿的作品卻多在抒情中敘事。其余作家的作品,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點評。總的來說,這些作家都堪稱這一文學流派的骨干。
新文學流派的冠名
從純文學理論角度看,經過上述論證,這一自然形成的文學流派只剩下一個冠名問題了。兩年多來筆者曾以汝南派、天中派、天中山派、淮汝河派、草間派、草根派、泥土派等加以冠名,并苦思冥想著以種種理由加以闡釋,但最終都未能確定。而王太廣《回望鄉村》的題材和特色在筆者腦海里反復出現。于是,思之再三,舍近求遠、就叫“回望鄉村派”吧,其理由是:
(一)以“回望鄉村派”冠名,是因為這群作家對這一類題材有著充沛的創作激情,高度的文化自覺,強烈的責任擔當,這可以保持這一文學流派長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王太廣至今仍在這塊沃土上繼續努力地耕耘著、開拓著。他在《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分別開設專欄,連續幾年從未間斷,還時有新作相繼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作家文摘》、《農民日報》、《河南日報》(農村版)等全國主流媒體上發表,繼續著這一流派的發展,擴大著這一流派的影響。這對于這一流派的鞏固、拓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昨天就是今天的歷史。以“回望鄉村派”冠名,作家可以反映鄉村新近發生的社會現實,也可以“回望”更加久遠的歷史真實;可以寫自己的家鄉,也可以寫全國各地各民族的鄉村;作家可以是駐馬店人,也可以不是駐馬店人;體裁可以紀實性散文為主,也可以是其他文學形式。如此,這一文學流派的作家群體就會越來越壯大,創作站位會更高、立意會更遠、視野會更廣。他們可以在更大的時空、更寬的領域,以更新的手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三)以“回望鄉村派”冠名,則體現了這一流派的文學主張——為“三農”書寫歷史,為人間“留住鄉愁”。作家們以其生花之筆,為時代立碑,為鄉村立言,為農民立傳,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文學主張。他們的創作裹挾著泥土芳香,充滿著時代氣息,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農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忍辱負重、甘于奉獻的責任擔當;他們在描述農村、農民的窮與富、苦與樂、悲與喜、俗與雅、堅守與創新、現實與理想、問題與期待等矛盾體的快速轉換與偉大變革中,藝術性地再現了中國廣大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需要這樣的作家,時代呼喚這樣的作家,人民離不開這樣的作家。
當然,這一新的文學流派與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在其開始形成之時,不可能完美無缺。比如,在語言的運用上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還缺乏一定的藝術高度,在內容上有堆砌素材的現象等,這就需要此類作家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